郑州科技学院经济学专业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以新文科新经济思维为导向,构建了“理论+实践+竞赛”的立体化培养体系。该专业依托教育部电子商务专业虚拟教研室基地和郑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深度融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旨在培养具备经济分析、预测、决策及智能工具应用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下从师资力量、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及就业方向四方面展开分析。
一、师资力量:多元化背景支撑学术与实践融合
经济学专业拥有138名专任教师,其中包含3名博士和1名博士生导师,形成以教授、副教授为核心的教学团队。教师研究方向覆盖区域经济、产业经济、金融科技等领域,主持完成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例如,郑秀峰教授作为省级金融学科带头人,主导科技金融研究中心建设,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赵朝娜、陶建辉等青年教师则侧重证券投资、金融风险管理等实务领域,指导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大赛等竞赛。这种“学术+产业”双元师资结构,有效保障了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实践性。
二、课程体系:数智化转型驱动跨学科整合
专业课程设置突出经济学基础理论与数字技术应用的双轨并行:
- 核心理论模块:包含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其中《宏观经济学》被评为校级在线精品课程。
- 技术赋能模块:开设大数据分析与应用、金融科技、Python编程等课程,通过Stata、Spss等工具训练学生数据建模能力。
- 交叉拓展模块:与投资学、金融科技专业协同建设区块链金融特色群,形成“经济学根基+金融科技分支”的知识网络。这种“理论—技术—场景”的三层架构,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数字经济思维和智能决策工具,应对复杂经济问题。
三、实践平台:虚实结合构建全链条能力培养
学院通过三类平台强化实践教学:
- 虚拟仿真实验室:配备金融交易模拟系统,支持证券投资、商业银行运营等3D数字化仿真实训。
- 校企合作基地:与河南省建设银行建立战略合作,提供银行信贷管理、理财规划等岗位实习机会。
- 学科竞赛体系:组织学生参与福斯特杯财税技能大赛、网中网杯财务决策大赛,近三年获省级以上奖项23项。此外,社会经济调查实践项目要求学生完成区域经济调研报告,将数据分析能力应用于真实场景,例如马寨镇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等课题。
四、就业方向:多维路径满足差异化发展需求
毕业生呈现三大就业流向:
- 金融行业:35%进入银行、证券、基金公司,从事经济分析师、理财经理等职位,部分考取CFA、CWM等国际认证。
- 政府与企事业单位:30%服务于发改委、统计局等机构,或企业战略规划部门,运用计量模型进行政策效果评估与市场预测。
- 深造与创新:25%攻读经济学、金融学硕士,其余依托创新创业项目孵化科技金融类企业,如区块链支付系统开发。数据显示,近三年该专业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用人单位对数据分析能力和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评价尤高。
郑州科技学院经济学专业通过数智化课程重构、产教深度融合及分层能力培养,成功塑造了“厚基础、强技术、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以区块链金融和数字商贸为特色方向,持续为中原经济区建设输送具备智能决策能力的应用型经济人才,在民办高校同类专业中形成显著差异化竞争力。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