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传媒学院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凭借其独特的学科定位与实践导向,已成为该校工科领域的重点培养方向。该专业依托学校在传媒领域的深厚积累,构建了技术、艺术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教学体系,形成了“技术+交叉+前瞻+能力”四维合一的培养模式。在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该专业获评B等级,其虚拟现实技术方向更获评B+等级,显示出强劲的发展潜力。
在课程体系方面,该专业以计算机科学为核心,结合电子信息与人工智能技术,打造了多层次的知识框架。核心课程包括机器学习、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等,同时设置智能媒体技术、沉浸媒体技术两大模块课程,例如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和自然语言理解与生成。这种“厚基础、重实践”的课程结构,既夯实了学生的数理与编程能力,又通过跨学科选修课程(如Web前端开发、影视剪辑艺术)强化了艺术与技术的融合。夏季学期设置的应用项目实践和专业综合实践,进一步将理论转化为实际项目开发能力。
实践教学是该专业的突出亮点。学院通过校企合作与以赛促学双路径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 与山西文旅云游集团、浙江数字内容研究院等企业共建实验室,开展认知实践与项目实训;
- 成立“VR灵境社”等5个专业社团,近三年学生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铜奖、中国虚拟现实大赛全国一等奖等200余项省级以上奖项;
- 引入企业工程师授课与毕业设计指导,例如与华安智能合作的“企业项目实验班”,直接对接行业需求。
就业与深造前景呈现多元化特征。毕业生主要进入互联网、影视传媒、游戏开发等领域,从事数字孪生开发、媒体智能生成、UI交互设计等工作,合作企业包括腾讯、百度等头部科技公司。同时,约30%的毕业生选择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深造院校覆盖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等国内外顶尖高校。学院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产学融合育人平台,确保学生职业路径的灵活性与竞争力。
在学科交叉与创新维度,该专业深度整合工艺结合与工文渗透理念。例如,与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合作开发《狐桃桃与老神仙》等动画项目,将三维数据采集与非遗文化数字化结合;参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5G广播技术标准制定,推动媒体融合技术创新。这种跨学科实践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工程素养,也使其在红色文化数字化(如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数字展馆)等社会服务中发挥技术价值。
师资与平台建设方面,学院构建了“高级专家+专任教师+行业工程师”的复合型团队,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达55%。依托媒体融合与智能传播工程技术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教师团队承担了科技部、国家广电总局等40余项横纵向课题,获批30余项软件著作权与专利。实验室配备动作捕捉系统、渲染农场等先进设备,为VR全景制作、三维建模等课程提供硬件支撑,形成教学、科研与产业服务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