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黑龙江省最早开设动植物检疫专业的高校,佳木斯大学通过持续优化专业建设,形成了立足区域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该专业依托生物与农业学院,以生物学和动物医学为主干学科,培养掌握疫病监测、有毒有害物质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高素质人才。通过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等院校开展专业建设调研,深化课程改革与资源共享,其毕业生已覆盖检验检疫、食品安全、科研院所等多个领域。
在培养体系设计上,该专业构建了"理论+实践+创新"三维育人框架。核心课程包含微生物检验技术、动物防疫与检验技术等八大模块,着重强化病原检测、疫病防控等实操能力。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三大层次:
- 基础实验:通过动物解剖学、植物病理学等课程建立学科基础
- 专项实训:在生物标本馆等平台开展检疫技术模拟操作
- 综合实践:依托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进行技术研发
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是该专业的重要特色。以2023级研究生葛安为代表的优秀学生,通过参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等赛事,在软枣猕猴桃活性物质提取等项目中取得省级金奖和国家级奖项。专业实验室与刘德江教授团队建立的科研孵化机制,使学生在校期间即可参与转基因检测技术研发和乡村振兴产业项目。
在红色育人方面,专业将课程思政融入实践教学。2024级学生开展的"寻红色记忆"专项实践覆盖东北抗联遗址、革命纪念馆等15处教育基地。通过实地考察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将艰苦奋斗精神与专业使命结合,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这种"专业素养+家国情怀"的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在进出境检疫机构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岗位胜任率达93%。
面对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专业正着力推进三大升级:
- 技术迭代:引入生物信息学分析和智能化检测设备
- 产教融合:与农产品出口基地共建实习实训中心
- 国际接轨:对照WTO贸易规则优化检疫法规课程通过与八一农垦大学等院校建立师资互聘和学分互认机制,构建起覆盖东北地区的检疫专业教育联盟。这种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人才培养始终与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变革同频共振。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