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立足福建省信息产业发展需求,通过工学学士四年的系统培养,致力于打造兼具电子技术理论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该专业依托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的学科资源,形成了以嵌入式系统为核心、融合通信与智能控制技术的特色方向,近年来在学科竞赛、校企合作、就业质量等方面表现突出,为区域电子信息产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人才。
一、专业定位与培养体系
该专业以培养具备电子系统设计能力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课程体系围绕硬件开发与软件应用双主线构建。核心课程包括电路原理、数字信号处理、数据通信原理等,同时设置嵌入式系统设计、DSP技术等前沿方向课程。专业选修模块覆盖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设计等领域,并引入双语课程强化国际化视野。通过理论教学+项目实战的模式,学生需完成从基础电路实验到电子信息系统综合设计的渐进式实践训练,形成完整的工程思维链条。
二、实践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
实践环节贯穿培养全过程,构建了“三层次”能力提升体系:
- 基础实验层:依托通信工程实验室、硬件工程实验室等平台,完成电路分析、信号处理等基础实验;
- 综合设计层:通过课程设计(如嵌入式Linux应用开发)、校企合作项目(如物联网开放实验室实践基地)提升系统集成能力;
- 创新拓展层:鼓励参与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等赛事,近三年获国家级奖项超20项。专业教师团队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130余项,形成“以赛促学、以研带创”的良性循环。
三、师资力量与科研支撑
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9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博士占比52.6%。教师团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厅重点课题等科研项目,研发成果涵盖芯片设计、大数据分析等领域,近五年发表教改论文10篇,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冯德旺教授领衔的团队在嵌入式系统方向取得突破,开发的智能设备已实现产业化应用;陈淑武教授在物联网技术领域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推动产学研深度结合。
四、就业前景与升学通道
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8%以上,主要流向通信设备制造、智能控制系统开发、信息技术服务等领域,入职企业包括宁德时代、新大陆等龙头企业。升学方面,近30%学生通过考研或保送至浙江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双一流高校,部分学生参与台湾高校交换项目或加拿大戴尔豪西大学联合培养,拓宽国际化发展路径。职业发展呈现“技术+管理”双轨趋势,约15%毕业生五年内晋升为项目经理或技术总监。
该专业通过“三个技术融合”(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与“三个结合”(校企结合、赛教结合、产学结合),构建了独特的人才培养生态。其省级新工科研究项目与传感网应用开发职业技能证书试点,进一步强化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优势,成为福建省电子信息领域的重要人才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