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理工学院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该校首批重点建设学科,紧密围绕青海省“产业四地”战略布局,依托高原资源禀赋形成鲜明特色。该专业以有色金属材料和新能源材料为核心方向,瞄准盐湖产业、清洁能源等区域支柱产业需求,构建起“新材料+”多学科交叉培养体系,致力于为青藏高原资源开发与产业转型提供人才支撑。通过整合工学院与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等跨学科资源,该专业在高原生态材料研发、绿色能源技术转化等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
在学科建设层面,该专业已形成“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工程实践”全链条创新体系。其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于2023年入选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并启动材料与化工硕士学位授权点培育。研究方向聚焦三大领域:
- 高原功能材料:开发适应高海拔极端环境的耐腐蚀合金与复合材料
- 盐湖资源高值化利用:探索锂、镁等战略金属的提取与深加工技术
- 新能源存储材料:研制光伏储能材料及氢能催化材料近五年承担国家级项目7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科研经费累计达2728.5万元,发表SCI论文40余篇,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攻关格局。
课程体系采用“通识基础+专业核心+实践创新”三级架构,强化材料设计-制备-表征能力培养。核心课程包括:
- 材料科学基础(48学时)
-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含XRD、SEM等大型设备操作)
- 材料物理化学(含32学时实验)
- 新能源材料设计与开发(校企联合课程)实践教学依托高原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和有色金属新材料研究基地,构建起覆盖材料合成、性能测试到工程应用的三层次实验体系,学生需完成至少200学时的工程实训,包括在西部矿业、黄河水电等企业开展盐湖提锂工艺优化等实战项目。
师资队伍呈现“高层次+双师型”特征,现有专任教师20人中:
- 博士占比65%(13人)
- 副高以上职称55%(11人)
- 硕士生导师13人通过柔性引进2名行业专家,联合南京大学等支援高校组建跨区域科研团队,形成“银龄教师+本土骨干”的协同育人模式。教师团队主持的高原耐候性光伏材料开发项目已实现技术转化,支撑青海建成全球最大水光互补电站。
就业培养突出“应用型+区域服务”导向,毕业生主要流向三大领域:
- 新能源产业(光伏材料研发、储能系统设计)
- 先进制造(航空航天特种材料加工)
- 生态环保(盐湖资源循环利用)近三年与中国建材集团、国家电投等建立定向培养计划,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其中盐湖股份、青海锂业等本土企业吸纳超过40%毕业生,显著支撑青海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建设。随着该校2024年获批150个联合培养硕士名额,专业发展正加速向研究型层次跃升。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