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学院历史学专业扎根贵州本土,以培养中学历史教师为核心目标,构建了兼具学术性与实践性的育人体系。该专业自2010年招收本科生以来,依托屯堡文化研究的区位优势,形成了以中国史为重点的特色学科方向,2024年获批校级重点支持学科,成为贵州省基础教育领域的重要人才输出基地。通过"科研反哺教学"模式,专业将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既注重夯实学生的史学理论功底,又着力提升其教育教学技能,在服务地方文化传承与教育事业发展中彰显独特价值。
学科建设:立足本土文化的特色发展路径
- 学科定位围绕中国史方向,通过屯堡文化研究构建差异化优势,形成以西南民族志为代表的特色课程群。专业依托安顺作为明代屯堡文化核心区的资源优势,建立了田野考察基地,将学术研究与区域文化保护有机结合。
- 师资力量呈现高学历特征,现有16名专兼职教师中博士占比62.5%,含2名三级教授和4名省级教师资格考试面试官。教师团队近五年承担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出版专著4部,为教学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
- 平台建设涵盖3门省级一流课程和1个校级一流专业,形成"课堂教学+实践基地+科研项目"的立体培养架构,2021年获校级一流专业立项标志着学科建设进入新阶段。
课程体系:理论素养与教学能力的双重锻造
专业课程设置贯彻"厚基础、强实践"理念,构建通史课程与师范技能并重的知识矩阵:
- 史学基础模块包含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两大主干,配套中国历史文选、史学概论等工具性课程,着重培养历史解释与史料分析能力。
- 教学能力模块设置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等实践课程,结合师范生技能竞赛机制,近年获省级教学竞赛一等奖2项,印证培养成效。
- 区域特色模块开发西南民族志、屯堡文化专题等校本课程,通过古代汉语与考古学概论的交叉训练,强化学生的地方文化阐释能力。
实践教学:田野考察与教育实习的有机衔接
专业构建"三习贯通"(见习、实习、研习)实践体系,形成特色鲜明的培养路径:
- 文化实践依托安顺蜡染之乡、屯堡村落等文化遗产,组织学生参与地方志编纂、文物普查等实务工作,将课堂延伸至文化现场。
- 教育实践建立12个稳定实习基地,实施"双导师制"培养,要求学生在教育实习中完成教学案例开发与校本课程设计,近三年毕业生教师资格证通过率达95%以上。
- 科研实践鼓励学生参与教师课题,在CSSCI期刊发表论文4篇,实现学术训练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转变。
就业导向:多维渠道服务基层教育发展
专业毕业生年均初次就业率超90%,呈现多元化分布特征:
- 教育领域占比65%以上,主要任职于贵州各县市中学,2024届毕业生中82%选择乡镇学校任教,践行"扎根基层"的培养承诺。
- 文化机构就业方向涵盖博物馆讲解、地方志编修等岗位,部分毕业生参与黄果树文旅项目开发,助力旅游产业化战略。
- 深造通道逐年拓宽,2024年建立硕士生导师双聘机制,与贵州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为学术型人才成长提供平台。
这种培养模式既回应了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中教育支撑的需求,又通过校地合作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的良性互动,彰显地方高校的使命担当。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