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甘肃省特色专业和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点,扎根西部六十余载,形成了以“红柳精神”为内核的育人体系。该专业通过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构建起完整的高等教育培养链,在2020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后,其培养方案对标国际标准,融合电力系统自动化、可再生能源技术等前沿领域,形成了强弱电并重的特色学科群。专业发展历程中,从1958年创办动力系到2019年设立机器人工程专业,始终紧跟国家能源战略需求,构建起覆盖电力生产、传输、利用全产业链的教学体系。
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专业以电力电子技术和自动控制原理为核心,形成三层递进式知识架构。基础层包含电路分析、电磁场理论等支撑性课程;技术层涵盖电力系统分析、继电保护原理等核心专业课程;创新层设置新能源发电技术、智能电网等特色选修模块。这种“金字塔”结构既保证了基础理论扎实,又强化了工程实践能力。特别设置的红柳基地班实施导师制,通过滚动淘汰机制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其保研率显著高于普通班级。
实践教学体系凸显工程教育特色,构建了“四维一体”能力培养平台: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配备智能微电网等先进设备
-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包括新能源电力变换与控制工程研究中心
- 校企共建的实习实践基地覆盖国家电网等十余家龙头企业
- 学科竞赛平台支撑学生参与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等赛事学生在大三阶段将完成电气控制与PLC综合训练、新能源发电系统设计等实践环节,毕业设计选题90%源自企业真实项目。
就业方面,该专业毕业生近三年平均就业率达97%,主要流向体现三大特征:
- 国家战略行业:40%进入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能源央企
- 区域经济支柱:30%服务于甘肃电气装备集团等地方龙头企业
- 新兴产业领域:15%从事新能源发电与智能电网研发值得关注的是,在2024年国家电网甘肃分公司录取名单中,该专业毕业生占比达14.3%,凸显行业认可度。薪资水平方面,2024届毕业生平均起薪达12200元/月,在西部地区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
学科建设依托控制科学与工程甘肃省一流学科,形成了四个特色研究方向:
- 电力电子变换与传动控制
- 新能源并网与智能调度
- 复杂工业过程先进控制
- 电气设备状态监测与诊断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分中心和省级工程研究中心,近三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7项,与酒泉新能源基地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将敦煌光伏电站等工程案例融入课堂教学。这种“科研反哺教学”的模式,使学生在学习电力系统自动化课程时可直接参与风光储联合系统仿真项目。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