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美术学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自2015年创办以来,始终以继承传统文化艺术精神为核心,2022年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更名并升级为独立专业。该专业依托中国画学院的学术底蕴,构建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体系,涵盖书画材料学、文物保护与修复理论、科技修复等课程,旨在培养兼具艺术审美与科学素养的专业人才。通过文物保护与修复实验室的先进设备支持,学生能在高低温恒温箱、数码显微镜等工具辅助下进行实践操作,为文化遗产的传承注入新活力。
学科建设与课程体系
该专业课程设置强调跨学科融合,围绕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展开。核心课程包括书画修复实践、古籍修复、陶瓷修复等实操类科目,同时辅以数字化文物保护概论、艺术收藏与艺术市场等理论课程,形成“修复技术+人文素养+科技应用”的三维知识结构。例如,《科技修复》课程引入材料分析与环境监测技术,帮助学生掌握文物病害诊断与防治的科学方法,而《书画鉴定学》则通过历史文献与实物对比,培养艺术真伪鉴别能力。
教学实践与实验室支持
2022年建成的文物保护与修复实验室是专业发展的关键支撑。实验室配备纤维图像分析测量仪、酸度计等设备,可模拟不同温湿度环境对文物的影响,解决纸张糟朽、颜料脱落等修复难题。学生在此完成从清洗、揭裱到全色、接笔的全流程训练,例如在修复清代《魏恩锡书法对联》时,需处理霉斑、粘连等复杂病害,通过染色补纸与最小干预原则还原作品原貌。实验室还推动与天津博物馆等机构的合作,促进学术资源互通。
数字化保护与创新研究
专业紧跟科技前沿,探索数字化转码与交互式体验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研究生单仕博的《洛神赋图》数字化项目,利用高精度扫描与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文物动态展示与全球传播。其成果不仅获得MUSE国际创意大奖,还通过沉浸式交互设计让观众与历史对话,体现了“数字修复+文化传播”的创新路径。这种模式既缓解了实物展示的风险,又为文物赋予教育价值与经济价值,例如虚拟展览可吸引全球游客并推动文旅消费。
师资力量与学术活动
专业师资团队由刘金库、叶春辉等教授领衔,涵盖书画鉴定、材料科学等领域专家。同时,学院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如2025年的《古籍文献保护与修复概说》邀请天津图书馆张建国分享古籍修复原则与函套制作技艺。师生作品展“取精用宏”曾展出60件修复作品,包括日本室町时代《观梅图》的残缺补缀与元代盛懋《山水图》的临摹研究,展现“修复-临摹-创作”的闭环教学成果。
社会价值与人才培养
毕业生可进入博物馆、档案馆等机构,从事文物修复、鉴定与研究。例如,学生薛杉在修复清代《露花清香图》时,通过高温杀菌与染色补纸技术处理糟朽问题,体现了最小干预性原则的应用。专业还注重国际化视野,如张建凌对清代《十一面观音》的修复,需研究藏传佛教造像量度规范,并在金箔施色中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材料。这种“技艺传承+学科交叉”模式,为文化遗产保护培养了既懂艺术又精科技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