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自2010年开设以来已成为全国职业教育的标杆。该专业依托双高计划重点建设专业群,构建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培养体系,近十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在2023年“金平果”高职专业排行榜中连续三年蝉联全国第一。央视《新闻调查》《正点财经》等栏目多次报道其专业建设成果,凸显其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引领地位。
专业优势:立足产业需求,打造全链人才培养体系
该专业诞生于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爆发初期,2010年率先开设工业机器人应用方向,早于教育部专业目录增设该专业。通过组建全国机械行业工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职教集团,联合146家单位制定5项行业标准,覆盖本体制造、系统集成、生产应用全产业链需求。其核心优势在于精准对接长三角智能制造产业带,为区域内汽车、新能源、机械加工等行业输送2600多名毕业生,其中77.4%进入机器人产业链龙头企业。
课程体系:虚实结合强化核心技能
课程设置以工业机器人编程与系统集成为核心,形成三级进阶体系:
- 基础能力层:涵盖电工技术、机械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等,夯实机电一体化知识框架;
- 专项技能层:通过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可编程控制器技术、机器视觉技术应用等课程,掌握机器人单元调试与维护;
- 综合应用层:依托数字孪生与虚拟调试、智能制造单元集成等课程,完成自动化产线设计与优化。实训环节采用案例库教学法,将76个企业生产案例转化为教学项目,覆盖5大品牌机器人实操。
师资团队:双师型教师驱动技术创新
专业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和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专任教师中双师型占比91%,包含2名教授、8名副教授及5名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师。团队实施“两年一轮岗”制度,要求教师每两年赴企业实践并参与实验室建设。领军人物蒋庆斌教授作为教育部教学名师,带领团队完成高职本科机器人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制定,并开发国家在线开放课程《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
产教融合: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
通过“企业学院+订单班”模式,与江苏汇博、今创集团等共建18个企业学院和48个订单班,实现58%学生集团内顶岗实习、32%毕业生直接入职合作企业。实训基地引入ABB、库卡等品牌设备,建设智能机器人实训室、虚拟调试实验室等3000平米实践场所,设备总值超千万元。2022年获批全国高等学校“机器人+”产教融合基地,开展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智能制造单元集成应用等1+X证书试点。
就业前景:技术管理双通道发展
毕业生主要担任自动化系统工程师、生产线运维技师、技术总监等岗位,起薪普遍高于区域平均水平。就业领域涵盖汽车制造(占比28%)、新能源装备(22%)、工业机器人本体生产(19%)三大板块。职业晋升路径清晰,可通过专转本衔接本科院校,或参与现场工程师班获得企业定制化培养。近三年学生获全国技能大赛一等奖16项,形成“以赛促学、赛岗互通”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