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齐鲁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部重点建设的本科专业,环境科学通过20余年的发展已形成完整的育人体系。该专业自2001年招生以来,依托学校与山东省科学院生态研究所的科教融合优势,构建起涵盖污染治理、生态修复、低碳管理等领域的培养框架。现有专任教师33人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比高达82%,其中包含泰山学者等省级领军人才,形成了一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师资队伍。这种师资配置为专业发展提供了强劲支撑,使该专业在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2019年排名中位列全国第51位。
在学科建设方面,专业构建了"机理研究-工程实践-政策管理"的立体化培养体系。通过设置污染预防与控制、环境管理与碳中和两大方向,既注重污染物迁移转化机理等基础研究,又结合国家"双碳"战略需求开展应用型课程。课程体系中突出智慧水务特色方向,与浪潮集团等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将水环境智能监测、污染物溯源分析等前沿技术融入教学。这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创青春"创业大赛等国家级竞赛中累计斩获6项大奖。
专业的科研支撑平台具有显著优势,拥有山东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等5个省级实验室,并与澳大利亚、乌克兰等国的科研机构共建中澳土壤健康联合实验室、中乌生态修复联合实验室等国际合作平台。近五年承担纵向科研项目19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4项,累计获得R&D经费1.49亿元,这些资源为学生参与高水平研究提供了实践机会。例如在黄河三角洲生态修复项目中,本科生可直接参与土壤重金属修复技术的研发。
在教学模式创新方面,专业推行"双师型"教学与全程导师制。教师团队中45%具有工程实践背景,采用小班化教学(约40人/班)确保教学质量。通过"专业-课程-课堂"三位一体的思政教育体系,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培养全过程。创新性的"3+1"实践模式(3年理论学习+1年综合实践)已培养出大批具有环境规划师、碳中和咨询师等复合能力的毕业生。
该专业的就业前景呈现多元化特征,近十年平均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除在环保企业从事污染治理技术研发外,有32%进入生态环境部门从事环境管理,15%在科研院所从事碳足迹评估研究。随着国家"无废城市"建设推进,专业新增的智慧水务方向毕业生更是供不应求,2024届该方向毕业生平均起薪达到8500元/月。这种就业优势源于专业紧跟国家战略需求,持续优化培养方案的办学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