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理工学院于2023年新增工业智能本科专业(专业代码:080807T),成为该校服务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的重要布局。该专业依托智能制造与控制工程学院,以交叉性、系统性、实践性和前沿性为特色,致力于培养具备智能建模、数据分析与系统集成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山东省首批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之一,其建设目标紧密对接国家“2035远景目标”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需求,体现了鲜明的产教融合导向。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专业以数学、计算机科学、控制理论为基础,重点融入工业大数据分析、智能优化算法、机器视觉等核心课程。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实践一体化,例如通过智能车间实景模拟,将智能制造工业4.0微型工厂、工业机器人教学系统等设备融入日常教学,实现“教室即车间”的沉浸式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掌握Python编程、TensorFlow框架等技术工具的同时,能直接参与AGV小车调度、视觉机器人开发等真实工业场景项目。
该专业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呈现三大特征:
- 校企协同育人:与德国莱茵科斯特、浪潮优派等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开发包含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智能产线运维等模块的实训体系
- 科研反哺教学:依托智能计算及应用产业创新研究院,将分子影像技术、高级过程控制等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
- 竞赛驱动成长: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工业互联网创新大赛等赛事,近三年累计获省级以上奖项240项
就业竞争力方面,数据显示该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7.56%,工业智能方向人才主要流向智能装备研发、工业互联网平台运维、智能制造系统架构等领域。这得益于专业设置的“三链融合”理念——即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交织。例如在毕业设计中,要求学生必须完成至少一个跨学科综合项目,如基于深度学习的质量检测系统开发,或智能仓储物流优化方案设计,确保能力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衔接。
从学科发展前景看,该专业已构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应用”的完整生态。通过与山东省人工智能学会合作,建立工业大数据实验室,重点攻关智能优化算法在流程工业中的应用、数字孪生技术等前沿方向。这种以真实产业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模式,使学生在校期间即可接触工业4.0标准体系,为未来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