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作为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中的新兴领域,依托国家"双减"政策背景,构建了集教育理念创新、产业需求对接、实践能力强化于一体的培养体系。该专业2024年正式获批招生,以"德技双修"为目标,培养既懂教育又通旅游的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可从事研学课程开发、线路设计、基地运营等多元化岗位。其核心优势在于将职业标准制定、技能竞赛平台与校企协同育人深度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育人路径。
一、以行业标准引领的课程体系创新
专业建设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导向,构建"理论+技能+实践"三维课程框架:
- 核心课程模块包含研学旅行指导师实务、课程设计与实施、安全管理等7门主干课程,覆盖研学全产业链需求
- 教育理论模块强化教育学、心理学基础,设置研学旅行教育理论等特色课程,突出"旅教融合"特性
- 产教融合模块引入1+X证书制度,与评价机构共建师资培训基地,学生连续4批参加教育部"研学旅行策划与管理"等级考试,通过率达100%
这种课程设计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实现旅游管理、教育服务、安全法规等领域的跨学科知识整合,确保人才培养与行业前沿接轨。
二、以赛教融合驱动的实践能力培养
专业构建"四促"育人机制,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提升实战能力:
- 国家级竞赛平台:组织学生参与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研学旅行创新线路设计大赛,2024年获"研学赛道"铜奖
- 省级技能竞技:在2024年山东省"技能兴鲁"大赛中,学生包揽一等奖、二等奖及优秀组织奖,课程设计涵盖泉水文化、泰山文化等12类资源开发
- 志愿服务实践:定期开展科技宫研学指导、红色研学社区服务等项目,学生需完成从课程设计到现场讲解的完整流程,年均服务超30万人次
这种"竞赛+服务"双轮驱动模式,使学生在真实场景中锤炼课程开发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以多元协同构建的产教融合生态
专业通过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打造立体化实践平台:
- 校内实训基地配备3D模拟教室、O2O旅游技能中心,实现智慧景区管理、旅行社计调业务等仿真训练
- 校外实践网络覆盖青岛啤酒博物馆、明月海藻集团等20余家基地,与山东港口集团、常州恐龙园等共建订单班
- 师资建设方面形成"双师型"队伍,8名专职教师中60%为副教授以上职称,其领衔的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牵头制定全国专业标准,完成横向课题金额超百万
这种生态体系确保学生毕业即掌握研学基地运营、智能系统应用(如全自动化码头管理系统)等前沿技术,近三年毕业生在博物馆、科技馆等机构的就业好评率达95%以上。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