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以培养数字化时代创新型设计人才为目标,深度融合艺术与科技,形成了独特的教学体系。该专业依托美术与设计学院的学科资源,通过赛教融合模式强化实践能力,学生在米兰设计周、挑战杯等国内外赛事中屡获佳绩。专业教师团队既有行业领军人物,也有活跃于学术研究的中青年骨干,为教学注入前沿视野与实战经验。其课程设置涵盖动态图形设计、H5交互原型设计等新兴领域,同时保持对品牌形象、包装设计等传统核心能力的深耕,构建了多维度的专业竞争力。
专业特色:数字化创新与跨学科融合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紧跟技术发展趋势,课程体系中引入C4D建模、UI设计、环境平面设计等前沿内容,培养学生在数字媒介、交互体验等领域的创作能力。例如,动态图形设计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视频特效与信息可视化技术,而H5交互原型设计则聚焦移动端用户体验优化。这种教学方向不仅呼应了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通过跨学科项目(如文物数字化修复、博物馆展品制作)提升学生的整合创新能力。
课程体系:理论+实践的双轨驱动
专业课程设置分为三大模块:
- 基础技能模块:包括设计原理、视觉语言表达、色彩构成等,夯实美学与设计思维基础;
- 数字技术模块:覆盖三维建模、影视特效、交互设计等数字化工具应用;
- 综合实践模块: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学科竞赛和毕业设计,实现从创意到落地的全流程训练。特别设立的赛教融合机制,将米兰设计周、挑战杯等赛事直接纳入课程考核,近三年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奖项超40项,其中国赛二等奖3项、省赛金奖2项。
师资力量:行业专家与学术先锋并重
教师团队由李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的学科带头人)、王松寒(米兰设计周获奖导师)等资深专家领衔,同时吸纳高洁(数字艺术博士在读)等青年教师。李扬曾主导国际酒店品牌视觉系统设计,将真实项目经验融入课堂教学;王松寒主持的省级社科项目《大运河文化带视觉符号研究》,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结合。这种“双师型”队伍结构确保教学既具备学术深度,又紧贴产业动态。
人才培养:竞赛+就业的双向赋能
专业建立“以赛促学”的培养路径,近两年学生在国家奖学金、院长奖学金等评选中表现突出,更有学子在省级期刊发表《镇江地区古代雕塑数字化修复》等学术成果。就业方向呈现多元化特征:
- 35%进入广告传媒公司从事品牌策划与视觉设计
- 28%任职互联网企业UI/UX设计岗位
- 15%选择自主创业或成立设计工作室
- 12%进入文化机构参与文物数字化项目2024届毕业生刘凌筱凭借国家奖学金和鱼跃特别奖学金经历,入职头部设计公司,印证了专业培养的市场认可度。
资源平台:产学研生态链构建
专业与徐州市马陵山镇博物馆、黄河农耕文明博物馆建立合作,参与文物仿制展品制作等真实项目。实验室配备动态捕捉系统、3D打印设备等先进器材,支持学生将概念转化为实体作品。此外,通过青年讲师团、创新创业大赛等平台,学生可接触行业最新动态,例如2024年有团队凭借“非遗IP数字化开发”项目获互联网+大赛校赛二等奖。这种从课堂到产业的闭环培养,使毕业生在激烈竞争中占据先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