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师范大学的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扎根于70余年地理学科积累,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开设该专业且排名第一的高校。该专业以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多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为支撑,形成“厚基础、重实践、宽口径”的培养体系,为区域生态安全与资源管理输送高素质人才。其特色体现在学科交叉性、实践导向性以及服务国家战略的定位上。
学科体系与课程设置
专业课程围绕自然地理学与资源环境管理两大核心领域展开,构建了多层次知识结构:
- 主干学科:地理学、环境学,覆盖地质学基础、现代地貌学、遥感与GIS技术等核心课程;
- 实践教学:包括地质地貌实习、区域自然地理综合实习,以及依托蒙古高原环境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开展的科研训练;
- 技术能力培养:通过环境监测实验、遥感图像处理等课程,强化学生的空间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数据分析技能。
人才培养与就业方向
该专业以培养复合型科技人才为目标,毕业生需掌握自然资源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系统知识,并具备以下能力:
-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进行资源环境动态监测;
- 参与国土空间规划、灾害风险评估等政府决策支持项目;
- 在科研机构或企业从事气候变化研究、生态修复工程等前沿领域工作。
就业方向多元,涵盖政府部门(如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企事业单位(环境咨询公司、地理信息技术企业),以及中学地理教师岗位。近五年学生获全国高校地理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等国家级奖项超100项,凸显实践创新能力。
科研支撑与师资力量
专业依托内蒙古自治区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蒙古高原灾害与生态安全实验室等平台,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重大项目。师资团队中:
- 77%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含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草原英才7人;
- 科研经费累计超8600万元,发表SCI/SSCI论文100余篇,获国家专利10余项。
国际合作与学科交叉
通过中蒙俄联合野外实习基地,学生可参与跨境生态研究项目。专业还与比利时鲁汶大学、日本筑波大学等机构建立合作,推动全球变化应对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学术交流。课程体系中融入环境经济学、景观生态学等跨学科内容,培养学生解决复杂人地系统问题的能力。
该专业通过“学习-实践-创新-服务”一体化育人模式,将理论教学与蒙古高原区域需求紧密结合,成为服务“一带一路”生态安全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人才基地。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