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双碳”战略驱动下,长江大学于2021年开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依托石油工程学院的学科优势,构建了以地热能、天然气水合物、氢能、生物质能等为核心方向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立足传统能源学科基础,整合跨学院资源,旨在培养兼具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为能源转型提供智力支撑。
聚焦国家战略的专业定位
专业围绕碳中和与碳达峰目标设计培养方案,突出低碳能源技术与传统能源升级的交叉融合。课程体系中既包含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等基础学科,又涵盖地热开发工程、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工程等特色课程。通过强化能源地下储备技术和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CCUS)等前沿领域教学,学生能够掌握从新能源开发到低碳化利用的全链条技术。
跨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设置呈现三大特征:
- 基础学科夯实:以数学、物理、化学为核心构建数理基础,开设岩石力学、渗流力学等工程基础课
- 新能源技术贯通:覆盖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主流领域,重点发展地热能开发与可燃冰开采特色方向
- 交叉领域延伸:设置储集层物理学、钻井工程等传统能源课程,推动油气工程与新能源技术的协同创新
产学研联动的实践平台
依托石油工程学院3个国家级教学研究平台和13个省级研究平台,学生可操作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参数测试系统、CO2压裂携砂可视化模拟系统等价值5500万元的实验设备。学院与中石油、中科院等单位建立深度合作,近五年承担2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7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学生可参与CCUS技术研发、地热田开发等实际项目。
多元化就业与深造路径
毕业生面向三大职业通道:
- 传统能源转型:进入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的新能源事业部,参与地热发电、光伏-油气融合项目
- 新兴能源产业:投身氢能制备、生物质燃料等领域的科研院所或外资企业
- 学术深造:依托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向新能源交叉研究方向延伸数据显示,首届毕业生就业率超90%,40%以上选择攻读硕士,部分进入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等顶尖机构。
该专业通过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国际视野三重培养机制,正在成长为我国新能源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独特的“传统能源+新能源”复合培养模式,既响应了国家能源战略需求,也为学生构建了面向未来的职业发展空间。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