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学院的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响应国家“双碳”战略需求而设立的新兴交叉学科,旨在培养具备废弃物资源化、环境治理与低碳技术研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该专业依托机械与资源工程学院,结合地方产业需求与学科前沿,构建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体系,形成了以“资源再生与循环”为核心的专业特色。通过整合化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资源,学生不仅能掌握基础理论,还能参与实际科研项目,为解决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提供技术支撑。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专业注重学科交叉融合与实践能力培养。核心课程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等基础学科,以及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工程、废水治理工艺与设计、资源再生工艺与设备等专业课程。通过以下路径实现知识递进:
- 基础理论奠基:前两年重点学习化学与材料科学基础,夯实学科根基;
- 技术模块深化:引入电子废弃物利用与处置、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等课程,聚焦资源循环技术;
- 工程实践强化:依托资源循环利用实践教育中心开展实训,例如在广西电子废弃物资源循环工程中心参与项目研发。
科研平台与产业联动是该专业的突出优势。学院建有省级重点实验室与工程中心,研究方向涵盖电子废弃物资源化、生物质能源开发及功能碳材料制备。例如,教师团队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金属/多孔炭复合材料改善双电层电容器储电性能”,并参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环境专项课题。学生可通过产教融合“三同步”模式(课程学习、科研训练、产业实践同步推进),在六堡茶现代产业学院等平台接触真实生产案例,掌握逆向工程与快速成型技术等前沿技能。
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创新性与应用性。专业采用“导师制+项目驱动”机制,鼓励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学科竞赛。例如,在化工设计课程中,学生需完成从工艺流程设计到设备选型的完整项目方案,并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进行模拟验证。此外,专业与地方政府、环保企业建立合作,开设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工程等实务课程,使学生具备环境影响评价与清洁生产方案制定的实战能力。
就业前景方面,毕业生可进入资源循环、生态环保、新材料研发等领域,担任工程师、技术顾问或项目管理岗位。近五年数据显示,该专业学生就业率持续高于区域平均水平,部分毕业生进入中国有色金属协会相关企业或攻读资源与环境、材料与化工等方向硕士研究生。随着“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推进,专业在电子垃圾清洁化利用、VOCs治理等领域的特色优势将进一步凸显,为区域绿色经济转型输送高层次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