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女子学院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依托学校75年办学底蕴和女性教育特色,构建了兼具人文性、复合性与实践性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以培养具有“四自”精神(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和先进性别意识的知性语言传播者为目标,通过“采编播一体化”教学模式,打造适应融媒体时代需求的高层次人才。近年在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位列A类,毕业生遍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腾讯等主流媒体及国际知名院校,展现出强大的专业竞争力。
一、培养体系聚焦复合型能力
专业以传播学、新闻学、艺术学多学科交叉为基础,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
- 课程设置:构建“基础理论+专业技能+跨界融合”三维课程群,核心课程如《艺术语言吐字与发声》《融媒体节目策划与制作》既夯实语言功底,又培养全媒体内容生产能力
- 双机制支撑:通过双学位学习机制和品牌专业联动(如与女性学、社会工作等国家级一流专业协同),拓展学生在女性节目主持、公益传播等细分领域的竞争力
- 国际视野培养:40%专任教师具有海外学习经历,定期引入全球妇女发展合作交流培训基地资源,强化跨文化传播能力
二、实践教学贯穿全链条育人
专业将实践作为能力转化枢纽,形成“重大活动+社会服务+赛事平台”三维体系:
- 国家级项目锤炼:组织学生参与建党百年、冬奥会颁奖礼仪等国家重大活动,在实践中检验即兴口语表达与临场应变能力
- 公益服务赋能: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善报道强四力”等项目,将社会服务语言表达课程延伸至基层社区,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 品牌赛事塑造:通过“基本功大赛”“清明诗会”等常态化活动,配合虚拟演播室等实训平台,形成“以赛促学”的良性循环
三、师资与就业凸显差异化优势
专业通过“校内名师+行业专家”双师结构构建特色师资:
- 教学团队:60%教师拥有博士学位,含金话筒奖得主、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40%具备高级职称,获北京市教学成果奖5项
- 行业联动:聘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话剧院专家授课,建设功能性服装设计等跨专业实验室,打通产学研通道
- 就业去向:除传统广电机构外,毕业生在政务新媒体、儿童美育教育、国际组织传播等新兴领域表现突出,近年升学率显著提升,多人进入伦敦艺术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深造
该专业将女性特质与传媒教育深度融合,在保持新闻播音、影视配音等传统优势方向的同时,正着力拓展智能语音技术、元宇宙场景主持等前沿领域,持续引领特色化传媒人才培养创新。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