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始于1984年,经过近40年的发展,已成为安徽省特色专业和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依托体育学院和足球学院双平台,该专业构建了涵盖本科教育、硕士培养的完整体系,形成了以体育教育训练学为核心、多方向协同发展的格局。在办学过程中,既注重传承“博学慎思、励志敦行”的校训精神,又积极融入现代体育教育理念,通过“以体育人、以文塑人”的教育模式,培养出大批高素质复合型体育人才。
专业建设与培养体系呈现三大特色:
- 多层次学位体系:本科阶段设有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等方向,硕士层面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体育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 方向细分培养:在传统体育教育基础上,创新开设足球教师试验班、健美操与啦啦操专项班,2020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后,更增设运动训练、表演(国标舞)等细分方向
- 认证体系完善:2022年通过教育部第二级专业认证,建立包含人体解剖学、运动训练学等30余门核心课程的标准化培养方案,其中省级重点建设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5门
师资力量与科研成果构成核心竞争力。学院现有专任教师80人,其中教授17人、博士28人(含在读),拥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安徽省教学名师2人等荣誉称号获得者15人次。近五年主持国家体育总局项目10项、省厅级课题50余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在第七、八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科报会中斩获7项奖励。特别在运动人体科学领域,建有配备三维运动解析系统的省级重点实验室,支撑师生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00余篇。
实践教学体系突出三大亮点:
- 硬件设施完备:拥有标准400米塑胶田径场、球类综合训练馆及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配备价值千万的体质测试设备
- 竞技成绩显著:学生在亚洲健美锦标赛、全国体育专业基本功大赛等赛事中获冠军12项,田径队三次蝉联安徽省大运会团体冠军
- 社会服务深入:作为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年均开展社区体育指导2000人次,毕业生中65人成长为中小学体育学科带头人
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深度融合。学院首创“三位一体”体育文化育人模式:
- 传承方面:设立射艺、板鞋竞速等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建立安徽省唯一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
- 创新方面:连续6年承办全国校园足球文化论坛,2023年升级为首届全国运动项目文化论坛,形成学术品牌效应
- 传播方面:年均举办校园体育文化节等12项主题活动,校园马拉松参赛人数突破3000人/届,构建起课内外联动的体育文化生态
这种将专业教育与文化浸润相结合的发展路径,使该专业毕业生展现出独特优势。近三年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60余人考取北京体育大学等名校研究生,5人获评“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随着2025年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深入推进,淮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正以更开放的姿态,向着建设长三角地区一流体育学科的目标稳步迈进。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