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自2001年招生以来,依托校本部深厚的电化学学科基础,已发展为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该专业以电化学工程为核心,融合化学电源、表面处理、金属腐蚀与防护等方向,同时拓展药物化学领域,形成了“工科实践+交叉创新”的培养特色。在课程设置、科研平台及就业导向上,始终贯穿“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致力于培养兼具理论基础与工程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学科方向与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
该专业分为电化学和药物化学两大方向。电化学方向聚焦化学电源工艺学、电镀工艺学等核心领域,强化海洋资源保护与金属防腐技术的应用;药物化学方向则侧重药物合成、分析及产业化,通过核磁共振波谱仪等高精设备支持学生科研创新。课程体系涵盖四大模块:
- 基础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夯实学科根基;
- 工程技术:化工原理、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培养工程思维;
- 专业特色:电化学测量、化学电源设计等强化技术专长;
- 交叉拓展:学生可选修其他专业课程,参与“大一项目计划”、科技创新竞赛等跨学科实践。
科研平台与创新能力培养
专业依托山东省电化学重点实验室和海洋化学重点学科,配备总值超千万元的先进设备,如电化学扫描探针显微镜(ECSPM)、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等,支持纳米级材料表征和原位电化学研究。实验室与国内外高校合作,开展锂离子电池、海洋防腐等课题,本科生可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成果发表于SCI期刊并在竞赛中屡获大奖。例如,盐雾试验箱和湿热试验箱模拟极端环境,为工程验证提供真实场景。
就业与升学:多元化发展路径
毕业生就业率接近100%,主要流向化工、能源、医药等领域,担任技术研发、生产管理或工程设计岗位。部分学生进入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顶尖学府深造,或通过2+2双学位、4+1本硕项目赴美、欧、日等国留学。职业竞争力源于“双轨制”培养:一方面通过电化学工程实验、药物合成实训提升实操能力;另一方面借助创新学分和第二课堂锻炼组织管理与跨学科协作能力。
社会贡献与行业影响力
该专业在化学电源与表面处理领域居全国领先地位,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新能源汽车、电子设备制造等产业。例如,动力电池技术突破助力新能源车续航提升,电镀工艺优化为航空航天部件提供长效防腐方案。同时,药物化学方向推动新药研发,通过活性物质分离与结构鉴定加速抗癌药物产业化。这种“问题导向”的培养模式,使毕业生成为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关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