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依托百年侨校的学科积淀和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优势,构建了"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应用"全链条培养体系。该专业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全国第2,与外交学院并列A+层次,在光通信、光电芯片、智能传感等领域形成突出优势。近三年平均就业率超95%,46%毕业生进入华为、中兴等头部企业,深造率超45%,成为华南地区光电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
一、学科平台与专业定位
专业立足国家电子信息产业战略与大湾区光电产业集群需求,形成三大核心特色:
- 学科积淀:源于1984年设立的光学硕士学位点,拥有光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2024年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4‰,学科实力进入全球前1%;
- 方向交叉:设置光通信与网络、光电芯片与器件、智能传感与探测三大培养方向,建有教育部光电混合集成电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和广东省光纤传感重点实验室;
- 国际认证: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实施"2+2双学位项目",30%课程采用全英文授课,教学标准对接欧盟工程教育体系。
二、课程体系与培养架构
实施"三阶能力"课程体系:
- 基础强化阶段:
- 必修光电子技术(国家精品课程)、激光原理与技术等核心课程,采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
- 《光电传感与探测技术》嵌入5G通信系统设计案例,构建"理论建模-算法实现-系统验证"教学闭环;
- 技术深化阶段:
- 开设微波光子学、微纳光子器件设计等48门专业课,开发虚拟仿真光电实验平台;
-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年均完成光电器件性能优化科研训练30项;
- 产业应用阶段:
- 在华为松山湖基地完成5G基站光模块研发实战,掌握Zemax光学设计与Lumerical光子仿真技术。
三、师资力量与科研成果
构建"院士+杰青"双轨制导师体系:
- 人才梯队:拥有专职教师103人,含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青2人,80%教师具有海外博士学位;
- 科研突破:近五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6项,研发的航天器耐高温涂层应用于天宫系列飞船,在Nature Photonics等顶刊发表论文200余篇;
- 技术转化:与比亚迪共建新能源光电器件实验室,成果应用于动力电池激光焊接工艺。
四、就业前景与职业发展
形成"四维发展通道":
- 科技企业:35%入职华为光电子事业部、中兴通讯从事光模块研发,起薪18-25万元/年;
- 科研院所:25%进入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参与星载激光通信项目攻关;
- 国际深造:20%赴帝国理工学院等QS前50高校攻读光子学博士;
- 自主创业:10%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光电产业园创办智能传感企业。
五、专业革新与发展建议
应对6G通信技术趋势启动"Photon 2030计划":
- 课程迭代:新增《量子光学通信》模块,开发太赫兹波仿真系统;
- 设备升级:投入5000万元建设智能光电中试基地,配置飞秒激光加工系统;
- 认证强化:推动华为HCIP光网络工程师认证覆盖率从55%提升至85%。建议学生在夯实傅里叶光学基础的同时,辅修人工智能或数据科学,构建"光子+算法+通信"跨界竞争力。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