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医科大学的医学影像学专业自1993年专科教育起步,经过三十年发展已成为安徽省特色专业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在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该专业依托医学影像学院,形成了涵盖医学影像学、医学影像技术、智能医学工程的多层次教育体系,拥有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医学影像技术硕士学位授予资格,构建了“本科-硕士”贯通式培养模式。其学科建设、师资力量和实践平台在安徽省乃至全国同类院校中均处于领先地位。
学科建设与历史沿革
蚌埠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发展历程具有鲜明特色:
- 199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1年独立建系,2019年升级为医学影像学院;
- 2005年获批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硕士点,2018年新增医学影像技术硕士点;
- 专业体系覆盖五年制医学学士(100203)、四年制理学学士(101003)及工学学士(101011T)三类学位;
- 2020年入选安徽省“新医科”建设项目,2021年智能医学工程专业填补安徽省医工交叉领域空白。
教学资源与硬件设施
该专业拥有安徽省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中心,配备15个专业实验室及价值超千万元的设备:
- 3.0T MRI、256排螺旋CT、DSA等大型临床设备;
- 电子电工实验室、磁共振实验室等覆盖影像全流程的教学平台;
- 40余家省内外三甲医院实习基地,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等区域医疗中心。
师资力量与教学成果
教师团队中高级职称占比42%,硕博教师超80%,并拥有:
- 全国优秀教师1人、安徽省教学名师1人;
- 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和医学影像学课程思政案例库;
- 近五年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20余部;
- 在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微课比赛等省级赛事中屡获佳绩。
人才培养与社会认可
该专业通过“理论+实践+创新”三维培养模式,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超98%:
- 学生获全国医学影像技术技能大赛团体二等奖4次,单项奖20余项;
- 近三年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87项,发表SCI论文10篇;
- 毕业生中400余人成长为长三角地区三甲医院影像科负责人或技术骨干。
科研创新与学科交叉
医学影像学院以新医科和新工科理念推动跨学科研究:
- 聚焦影像组学、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介入治疗等前沿领域;
- 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80余项,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项;
- 开发“一站式MR DWI联合3D-ASL”等创新技术,应用于脑卒中早期评估。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