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东昌学院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立足文学学科体系,以汉英双语教学为核心特色,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该专业通过四年的系统教育,构建起涵盖语言能力、文化素养、教学实践的三维培养体系,在课程设置中融入中国现当代文学与综合英语双轨并行的教学模式,同时依托国际中文教师证书认证体系强化学生职业竞争力。随着全球"汉语热"的持续升温,该专业凭借扎实的学科基础和丰富的实践平台,成为培养中华文化传播使者的重要摇篮。
在培养目标层面,该专业聚焦高层次、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通过汉语表达能力与语言分析能力的双向提升,塑造学生的核心素养。课程体系以语言学概论和汉语国际教育导论为理论基石,延伸至翻译理论与实践等实操课程,形成"理论-实践-创新"的递进式培养路径。特别注重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比较融入教学,通过中西文化交流史等课程构建跨文化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用双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专业课程设置体现文理渗透与学科交叉特征:
- 语言能力模块: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及综合英语课程,强化双语应用能力
- 文化素养模块:设置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等课程,构建文化认知体系
- 教学技能模块:通过对外汉语教学法、学术写作等课程培养教学实操能力
- 实践创新模块:依托全国专业技能大赛、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遴选等平台提升实战经验
专业特色集中体现在三个维度:首先是国际化培养路径,通过孔子学院合作项目,每年选派学生参与海外教学实践,如2023届毕业生孙禕蔓在泰国开展汉字教学;其次是双证书培养体系,将国际中文教师证书与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融入课程;再者是竞赛驱动机制,学生团队在"外教社杯"等全国性赛事中屡获佳绩,近三年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12项。这种"课堂+证书+竞赛"的三位一体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5%以上。
就业前景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约35%毕业生进入海外孔子学院任教,如2021届邢雪倩赴蒙古国担任志愿者;30%选择继续深造,多名学生考入郑州大学、西南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其余分布在涉外企业、文化机构等领域。值得关注的是,该专业与上海沪迪国际旅行社等企业建立实习基地,2023届宋俞聪通过企业实习实现高质量就业,印证了"专业对接产业"的培养成效。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用人单位对该专业人才需求年均增长18%。
师资力量构建起双师型教学团队,所有专业课教师均具有孔子学院任教经历。张明花老师作为约旦费城大学孔子学院首批公派教师,将海外教学经验反哺课堂;杨孟老师带领学生团队斩获全国教学技能大赛奖项,实现"以赛促教"的教学创新。教学团队独创的"文化情景模拟教学法",通过还原海外汉语课堂真实场景,有效提升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实验设备方面,配备汉教专业实训室与虚拟仿真实验室,支持学生开展沉浸式教学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