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大学作为国家民委与云南省共建高校,在信息安全领域形成了技术防护+专业培养+安全教育+制度规范的立体化体系。通过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的技术支撑、信息安全专业的人才培养、反诈教育的常态化开展以及网络信息发布安全责任制的规范运作,构建起覆盖技术研发、教育教学、管理实践的全链条信息安全生态。这一体系既保障了校园网络安全运行,也为国家信息安全事业输送专业人才。
在技术防护层面,学校搭建了统一身份认证平台,通过四步流程实现安全接入:
- 访问官网https://www.ynni.edu.cn进入"校园服务"模块
- 选择带有加密标识的登录入口
- 输入个人学号与动态密码
- 通过二次验证后接入内网资源。该平台采用双因素认证机制,2024年日均处理认证请求超3万次,有效阻断了密码泄露和木马攻击风险,其单点登录(SSO)技术使师生无需记忆多套账号密码即可访问图书馆、教务等12个核心系统。
人才培养方面,学校自2022年起开设信息安全专业,作为计算机类本科专业,录取分数线连续三年保持理科500分左右。课程体系涵盖密码学原理、网络安全协议、信息系统安全等核心模块,与普洱茶马古城文旅数据平台等地方项目建立实践基地。2024年开展的"国家安全素养展示活动"中,该专业学生设计的舆情监测算法模型获省级奖项,展现出将民族地区特色与信息安全技术融合的创新力。
安全教育实践中,学校形成专题讲座+竞赛演练+日常宣传的育人模式。党委副书记刘清江在2024级新生防诈讲座中,通过刷单返利、虚假投资平台等12类典型案例解析,建立"三不原则":
- 不点击陌生链接
- 不透露验证码
- 不轻信转账要求同步开展的国家安全知识竞赛设置观点辩论环节,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数据主权与跨境信息流动等前沿议题,2025年参赛人数较首届增长180%。
制度保障上,学校严格执行网络信息发布安全责任书,要求二级单位:
- 建立信息审查双人复核制
- 明确7类禁止发布内容,包括民族宗教敏感信息和软件病毒代码
- 实施24小时应急响应机制2024年通过该制度拦截违规信息发布37起,较2012年制度初建时下降82%,信息安全管理进入规范化轨道。这种将法律规范与技术标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为民族地区高校提供了可复制的信息安全治理样本。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