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作为我国草学高等教育的发源地之一,历经67年发展,从全国首个草原本科专业起步,逐步构建起覆盖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完整体系。该学科在第五轮全国学科评估中跻身前10%,成为自治区“双一流”建设拔尖学科,其三级科研平台体系和全生态产业链创新链为学科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依托内蒙古草原资源禀赋,学科聚焦牧草种质资源、草地生态管理等方向,培育草品种76个,助力破解草原生态修复与畜牧业发展的核心难题。
学科建设与科研创新
学科构建了“国家—部委—自治区”三级科研平台体系,包括国家植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草地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9个国家级和省部级平台,并建成8个覆盖不同草原生态类型的野外研究基地。近5年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61项,科研经费达3.28亿元,发表SCI论文177篇,获省部级科技奖项5项。例如,2023年研发的草地资源管理系统在北方12个旗县推广,使草畜平衡率提升30%。学科还牵头筹建草地碳汇国际联合实验室,引入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担任特聘教授,形成“首席领衔、中坚担纲、青年接棒”的梯队格局。
人才培养模式与成果
学科创新“课堂+实践+产业”育人模式,建立自治区首个草业现代产业学院,与蒙草生态集团等企业共建协同创新基地。近5年培养本硕博学生1404人,其中研究生主持科创项目15项,发表论文357篇,48项专利实现产业化。2021年研究生团队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打破自治区该奖项零的突破。毕业生在政府部门、高校和企业中形成“扎根北疆、服务全国”的就业矩阵,就业领域涵盖草原生态保护、草牧业现代化等方向。
师资力量与社会服务
- 师资结构:专任教师69人中,正高级职称18人,博士生导师17人,汇聚“神农青年英才”、霍英东基金获得者等高端人才,形成4个核心科研团队。
- 社会贡献:培育的59个草品种推广面积超900万亩,累计产值6亿元;建立8个现代化草原畜牧业管理模式,覆盖7895.86万亩草原。学科团队深度参与乡村振兴,累计培训农牧民4000余人次,并为自治区草产业发展、生态修复等提供30余次政策咨询。
专业课程与学科特色
草业科学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植物学、草坪学、草地学和牧草遗传育种学,注重生物与化学学科基础。培养方向聚焦人工草地栽培、城市生态建设和草畜系统优化,形成“从一棵草到一杯奶、一斤肉、一片绿”的全产业链视角。在2025校友会专业排名中,该专业位列全国第三,彰显其“顶天、立地、树人”的科研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