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理工大学人工智能专业立足国家战略需求,依托控制科学与工程省级重点学科,构建了"厚基础、强交叉、重实践、求创新"的育人体系。该专业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将计算机科学、模式识别、智能控制等前沿领域整合为系统性知识架构,形成覆盖基础理论、核心算法与工程应用的完整培养链条。在2023年获批设立后,专业已建成包含11位博士导师的师资团队,其中81%教师具有企业工程实践经历,并与哈工大机器人集团、中科曙光等企业建立深度产学研合作。
课程体系凸显"AI+"交叉特征
专业课程采用"基础模块+专业方向+实践创新"的三层架构:
- 数学与编程基础:强化矩阵分析、算法设计与Python编程能力
- 核心专业课程:包含机器学习、数字图像处理、机器人系统工程设计
- 前沿技术模块:设置大语言模型、多模态数据生成、跨媒体智能等特色课程实践环节占比超过35%,依托黑龙江省复杂智能系统与集成重点实验室开展智能机器人、工业检测等方向的项目制学习。学生需完成至少3项企业真实项目,在智能系统开发全流程中培养工程能力。
科研创新平台构建"三位一体"培养模式
专业通过"学科竞赛+科研项目+产业实践"联动机制激发创新潜能:
- 竞赛体系:设立中国机器人大赛专项培训,近三年获国家级奖项9项
- 科研平台:依托黑龙江智能信息处理及应用重点实验室,开展大模型压缩、跨模态语义理解等前沿研究
- 产业对接:与华为、哈电集团共建8个现代产业学院,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精准匹配2024年承办的黑龙江数字智能产业论坛汇聚了天津大学、哈工大等顶尖学者,形成常态化技术交流机制。
人才培养成效与职业发展
毕业生呈现"三高"特征:
- 升学率达28.7%,可通过"本-硕-博"贯通培养进入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深造
- 国企就业占比38.6%,主要服务于国家电网、军工系统等战略领域
- 年薪中位数12.8万元,高于传统工科专业30%专业特别注重伦理素养培育,开设《人工智能哲学基础与伦理》必修课,在技术开发中植入社会责任意识。这种既强调技术创新能力又重视科技伦理的育人理念,使其成为东北地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