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北大学的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是响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而设立的前沿学科,其核心在于培养具备材料科学、电化学、器件设计等多学科交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该专业依托学校在国防科技与能源领域的深厚积累,形成了以氢能技术、固态储氢材料、燃料电池系统为核心的研究方向,并与山西省能源产业深度协同。随着国家“双碳”战略推进,该专业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成为链接基础研究与产业落地的关键纽带。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专业围绕新能源材料设计与制备和能源器件开发两大主线展开。核心课程如固体物理基础、材料物理性能、新型碳材料为学生奠定理论基础,而新能源器件设计概论、电储能技术与系统等课程则强化工程实践能力。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中北大学通过本硕博贯通培养体系,将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点资源融入教学,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即可接触电解水制氢膜电极开发或高活性镁基储氢材料量产等尖端课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科研平台与校企合作是该专业的突出优势。中北大学建有高效储制氢技术与应用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和氢能炭基电极材料山西省重点实验室,聚焦氢能全产业链技术攻关。例如,团队开发的200千瓦级氢电混合动力系统已实现技术突破,其固态储氢材料吨级量产能力在应急电源、无人机等领域完成应用验证。同时,学院与鹏飞集团、晋南钢铁等企业建立合作,将科研成果直接导入制氢-储运-燃料电池产业链,形成“实验室-中试-产业化”的完整闭环。
师资力量与科研成果方面,专业汇聚了包括王延忠教授(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在内的领军学者。团队在电化学储能、低铂催化剂开发等领域发表SCI论文50余篇,并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军委装备发展部项目等40余项课题。以氢能安全研究为例,团队开发的“监测-阻断-应急”三位一体技术矩阵,有效解决了氢气储运中的燃爆风险,相关专利已实现产业化转化。这种“基础研究-技术突破-工程落地”的循环模式,使学生在校期间即可参与真实项目,掌握材料表征、器件封装、系统集成等全流程技能。
就业与升学路径呈现多元化特征。毕业生主要进入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新能源汽车行业,近三年60%深造学生考入清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一流高校。校企合作单位如长安汽车集团、山西金宇科林科技提供大量技术岗位,而35%的考研录取率和保送机制进一步拓宽发展空间。在山西省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基地的背景下,专业通过“科技副总”项目输送人才至企业研发一线,助力区域能源结构升级,形成教育与产业的双向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