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自2019年入选教育部"双万计划"以来,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培养体系。该专业依托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以"宽基础、强专业、重实践、育人文"为特色,构建了打通校内与校外、联通学业与职业的"双链条、双平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16+X实践教学体系,将理论教学与实务操作深度融合,在长三角地区社会工作领域享有盛誉。
在课程设置方面,专业构建了"三位一体"的知识架构:
- 核心方法论课程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着重训练学生运用社会工作三大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政策研究类课程设置《社会政策》《社会保障》等模块,培养学生政策分析与评估能力
- 实务拓展课程开设《企业社会工作》《社会组织管理》等特色课程,强化项目管理与资源整合能力。通过公益创投实验室-项目基地-孵化器的递进式培养链条,学生可直接将课堂方案转化为实际服务项目。
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学用贯通"理念,形成多层次培养平台:
- 校内实践平台包含社会工作实验室、心理咨询室等,配备专业督导团队
- 校外合作网络覆盖22个城市的2000余家机构,包括徐州市社会福利院等示范基地
- 项目化培养要求学生在"挑战杯""志愿服务大赛"等赛事中完成真实项目运作,近年获国家级奖项10余项。大四学生需完成3-6个月集中实习,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全流程管理。
师资配置凸显"双师型"特色,15人专业教师团队中60%拥有博士学位或海外研修经历,同时聘请30余名社会组织负责人担任实践导师。独创"校内学术导师+行业实务导师"双轨制,在《团体社会工作》《项目评估》等课程中实施联合授课。这种配置使专业连续三年保持95%以上就业率,毕业生创办的乐仁、乐助社工机构已成为江苏省规模最大的行业标杆。
该专业通过"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维育人机制,培养出兼具专业伦理素养和实务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约35%毕业生进入政府机关或深造,40%任职于社会组织,其余分布在企业社会责任部门。这种就业结构印证了其"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为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优质人才储备。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