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专业植根于百年办学传统,依托国家"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平台,形成了贯通本硕博的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学院拥有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后流动站,本科阶段开设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投资学四大专业,其中金融学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经济学等三个专业获评省级一流专业。通过"理论+实践+国际化"的三维培养模式,该专业构建起融合农业经济特色的课程体系,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具备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学科建设与历史沿革
专业发展可追溯至1943年四川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2015年经学科优化组建独立经济学院。现设有区域经济与金融研究所等三大科研平台,以及德国研究中心和西南减贫与发展研究中心两个省级人文社科基地。在学科布局上形成"1+2+5"的立体架构:1个博士后工作站,2个博士点(林业经济管理、农村与区域发展),5个全日制硕士点覆盖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等方向。这种学科积淀为经济学专业提供了强大的交叉学科支撑,尤其在农业经济研究领域具有全国影响力。
课程体系与培养特色
专业课程设置突出"宽基础+重应用":
- 理论经济学模块:包含政治经济学、微观/宏观经济学等核心课程
- 应用技能模块:开设STATA、EVIEWS等数据分析工具实训,配备500万元以上模拟交易系统
- 农业特色模块:设置农村金融、农业产业化等特色课程
- 国际认证通道:提供CFA、FRM等国际资格认证培训,与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开展2+2双学位项目
实践教学构建起"银行+证券+政府"的立体实习网络,与农业银行、华西证券等20余家机构建立实训基地,独创"四川农信班"定向培养机制,每年输送50-100名毕业生到农村金融系统。
师资力量与科研成果
53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历25人,硕士学历24人,硕博比例达92%。团队包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四川省学术带头人3人,形成以蒋远胜教授为带头人的省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近五年承担国家社科/自科基金项目30余项,在《中国农村经济》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就业质量与发展路径
毕业生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
- 升学通道:年均20%学生进入北大、西南财经等名校深造,国际升学覆盖美英澳10余所高校
- 就业分布:95%就业率中,20%进入世界500强,40%研究生入职金融机构或机关单位
- 定向输送:通过"订单式培养"为四川农信系统累计输送6000余名专业人才
对于学术型人才,学院提供直博通道,农村与区域发展等博士点每年招收10-15名研究生;应用经济学硕士点下设的数量经济学方向,重点培养大数据分析能力,毕业生多进入证券、咨询行业。
科研平台与数据资源
学院投入重金建设数字化教学环境:
- 经济管理案例库:收录2000+农业经济典型案例
- CSMAR数据库:涵盖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与宏观经济指标
- 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库:实时更新区域经济发展数据
- 农业遥感GIS系统:用于农村区域经济空间分析
这些资源支撑学生完成从课堂模拟到科研实战的能力跃迁。在毕业论文选题中,约30%选题源自西南减贫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田野调查数据,形成"论文写在田野上"的培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