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于2019年获批设立互联网金融专业,2023年成为该校首批新商科建设试点专业。该专业依托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金融学,构建了以金融学为核心、融合统计学、计算机科学和管理学的交叉学科体系,致力于培养适应数字金融发展趋势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通过整合多学科资源和强化实践教学,该专业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培养模式,在课程建设、师资团队和就业成果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该专业以数字金融为核心,推出《数字金融概论》《Python的金融应用》等首批新商科课程,将金融科技、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融入教学内容。课程模块分为三个层次:基础理论课程如金融学和统计学构建知识框架;技术应用课程如金融科技基础强化数据分析能力;创新实践课程通过企业模拟项目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结构既覆盖传统金融业务,又引入区块链、智能投顾等新兴场景,形成"金融技术+多学科交叉"的知识网络。
实践教学模式是该专业的一大亮点,采用基础实践与创新实践双轨并行机制:
- 基础实践模块包含课内实验和独立实践课程,例如通过金融大数据实验教学平台完成股票模拟交易和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 创新实践模块依托校外实习基地和学科竞赛,2021-2023年累计获得国家级奖项3项、省级一等奖6项。通过"数据科学训练营"等校企合作项目,学生可参与金融机构的真实数据分析,将课堂学习的机器学习算法应用于信用评分模型构建,实现理论向实操的转化。
师资团队建设突出"与时俱进"特征,15名专任教师中副教授及以上职称占比33%,博士学历教师占比27%,并聘请4位金融科技企业高管作为行业导师。教师团队近年来在科研与教学领域取得突破:发表SSCI三区论文1篇,承担省部级课题3项,2人次获得浙江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这种"学术+实务"的双师型结构,确保课程内容紧贴支付科技、智能投顾等产业前沿动态。
在人才培养成效方面,该专业首届毕业生实现100%就业率,超过30%进入银行、证券等传统金融机构,另有部分毕业生投身金融科技公司的产品研发与风险管理岗位。张雪峰评价该专业时特别指出,其录取分数线比部分公办本科高出187分,反映出市场对复合型金融科技人才的迫切需求。这种竞争力源于专业建设中贯穿的普惠金融意识和合法合规思维,使毕业生既能操作金融产品创新,又能把控监管合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