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审计过程中发现企业存在推迟入账行为时,需根据具体业务场景和会计准则要求编制调整分录。推迟入账可能涉及收入、费用、资产或负债的延迟确认,其核心在于将交易或事项归属到正确的会计期间。审计调整的实质是通过红字冲销法或补充登记法修正账务,确保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和权责发生制原则的落实。以下将结合不同场景详细说明调整逻辑及操作方法。
若企业将收入推迟入账(如跨期确认销售收入),需补记当期收入并调整相关科目。例如,某企业应在2023年确认收入但延迟至2024年入账,审计人员需补充登记当期收入并冲销错误记录。具体会计分录为:
借:应收账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贷:应交税费——销项税。若企业已虚构应收账款,则需用红字全额冲回原分录。对于电商平台等特殊场景,还需通过其他应付款过渡账户处理延迟入账的收入,最终转入主营业务收入。
对于费用推迟入账(如跨期计提工资),需补提当期费用并调整负债。假设企业未在2022年12月计提当月工资,审计调整分录为:
借:管理费用
贷:应付职工薪酬。若该错误延续至下期,需在次年进行跨期滚调,将损益类科目替换为年初未分配利润。例如2023年调整时,原损益影响需转为:
借:年初未分配利润
贷:应付职工薪酬(若负债未支付)
或:
借:年初未分配利润
贷:管理费用(若负债已支付)。这种调整确保不同年度报表的勾稽关系,避免数据断裂。
当推迟入账涉及资产或负债的计价错误时,需同步调整相关抵减科目。例如企业少提坏账准备导致应收账款净值虚增,审计人员应补充登记: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坏账准备。反之若多提折旧,则用红字冲销虚减的累计折旧:
借:制造费用(红字)
借:管理费用(红字)
贷:累计折旧(红字)。这类调整需关注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双重影响。
审计调整的落地需遵循“调表不调账”原则,即仅修改财务报表而不强制企业调整会计账簿。调整分录通过试算平衡表实现,录入时需注意:
- 对比未审数与审定数的差异;
- 损益类科目滚调时替换为未分配利润;
- 跨期调整需追踪相关科目在本期的实际支付状态。例如应付职工薪酬若已在下期支付,滚调时需将贷方科目从负债调整为当期费用,避免虚增余额。
如何判断推迟入账属于故意舞弊还是技术性错误?这需要审计人员核查原始凭证(如销售单、出库单)的签署日期与入账日期是否一致。若发现无客户签字的销售单提前入账,或费用凭证日期明显滞后于业务发生日期,则可能涉及截止性认定错误,需进一步评估对财务报表的整体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