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于2018年设立的机器人工程专业,是四川省首批新工科专业之一,隶属于自动化学院。该专业以控制、电子、计算机、仪器、机械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为特色,依托省级科研平台和校企联合实践基地,致力于培养具备机器人系统设计、开发及运维能力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专业紧密结合区域产业需求,尤其在智能网联无人车、物流运输、电力巡检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形成了“厚基础、重技术、强实践、能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
专业聚焦机器人环境感知、建模规划、运动控制、定位导航四大核心领域,构建了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
- 数理基础: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工程力学等课程夯实理论基础
- 机电控制:嵌入式系统、自动控制工程、现代控制系统等课程强化技术应用
- 人工智能:Python机器学习、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机器人智能感知等前沿课程
- 专业核心:机器人机构设计、驱动控制、建模仿真等特色课程贯穿全培养周期总学分达254分,其中实践环节占比22%,包含机器人机构设计实验、智能系统开发等实操项目。
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专业构建了“实验室+竞赛+企业”三维实践平台:
- 智能移动机器人实验室配备UWB定位系统、四旋翼飞行控制装置等240平方米实验空间
- 通过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国家级赛事,将课程设计与学科竞赛深度融合
- 与库卡机器人、成都通视视觉等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开展生产实习与联合研发实践教育采用“实验-设计-创新”递进模式,毕业设计课题100%源自企业真实需求或科研项目,确保学生掌握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师资力量与科研支撑
专业依托四川省特种智能机器人青年科技创新团队,组建了博士比例达95%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团队在类脑智能、特种机器人等方向取得突破:
-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重点计划等科研项目20余项
- 发表SCI论文60余篇,授权专利及软著50余项
- 建成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省级一流课程2门教师团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例如将自主研发的智能巡检机器人技术融入《移动式机器人与特种机器人》课程,实现科研反哺教学。
发展优势与行业前景
该专业立足学校信息技术优势,形成三大特色方向:
- 工业自动化:聚焦工业机器人集成与智能产线设计
- 特种机器人:开发应用于电力管廊巡检、核设施运维的智能装备
- 服务机器人:探索物流运输、智慧城市的移动机器人解决方案毕业生主要任职于智能制造企业、科研院所,从事机器人系统开发、智能装备运维等工作。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推进,专业在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等新兴领域持续拓展校企合作,近三年学生获省级以上科技竞赛奖超300人次,就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