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艺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创立于1985年,前身为工业设计专业,历经39年发展已成为广西唯一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设计学科。该专业依托CUMULUS国际设计艺术院校联盟、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创新设计研究院等平台,在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位居全国前8%,连续四年保持广西区内首位。其核心竞争力源于"通专、技艺、产教、专创"四融合培养体系,以及数字化设计、虚拟仿真技术等新兴领域的教学创新,形成了服务区域经济与东盟文化发展的独特定位。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专业以"艺术+科技"双轮驱动,设置三大模块:
- 理论基础课程:包括产品设计方法学、人机工程学、材料与工艺学,注重设计史论与创新思维的贯通
- 技术实践课程:重点打造数字化产品设计、虚拟仿真系统开发,依托国家级一流课程《产品系统设计》形成项目化教学闭环
- 跨界融合课程:结合东盟文化元素开发特色课程群,如民族工艺品数字化再造、智能家居系统设计等
师资团队由教授俞崧领衔,包含12名硕导和5名具有国际教育背景的教师,其中:
- 利江副教授专注智能硬件交互设计,主持省级虚拟仿真项目
- 方如意团队在文创产品领域获国家级设计奖项3项
- 黄励枭引入意大利库内奥美术学院的模块化教学体系
实践平台建设呈现"三位一体"特征:
- 校企协同:与东风柳汽、广西民族博物馆共建12个实践基地,年均开展30+产教融合项目
- 实验中心:配备3D打印实验室、智能产品原型工坊等4105㎡空间,设备总值超2000万元
- 国际交流:通过CUMULUS联盟与15国院校建立联合工作坊机制,2024年承办东盟数字产品设计峰会
专业优势体现在数据验证与社会反馈双重维度:
- 2023年校友会排名全国第33位,获评"中国高水平专业"
- 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35%入职华为、小米等科技企业设计部门
- 学生作品在红点设计奖、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等赛事累计获奖127项
这种培养模式成功将区域文化资源转化为设计竞争力,例如在壮锦纹样数字化项目中,团队开发的参数化设计系统使传统工艺生产效率提升40%,相关成果已应用于广西文旅产品开发。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建设推进,专业正着力构建跨境设计服务生态,培养能驾驭智能硬件、可持续设计等前沿领域的高端人才。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