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大学于2023年获批新增能源化学工程本科专业,该专业属于化工与制药类,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作为学校重点发展的新兴工科专业,其培养方向聚焦新能源开发、能源转化与储能技术,契合国家“双碳”战略需求。专业依托化学化工学院的科研平台和学科优势,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体系,为广西及周边区域新能源产业发展输送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在培养目标上,该专业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能源化学工程、电化学工程及催化技术的基础理论,具备新能源材料研发、清洁能源转化、储能系统设计等核心能力。课程设置以化学与工程学交叉为特色,核心课程包括《化学反应工程》《能源转化催化原理》《化工热力学》等理论课程,同时设置《化学电源与物理电源技术》《能源材料设计与合成》等实践性课程。学生需完成专业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强化工程应用能力。
科研与实践平台是专业的突出优势。学院拥有林产化学与工程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广西林产化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平台,配备高分辨质谱联用仪、核磁共振波谱仪等先进设备。学生可参与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生物质能源等方向的研究项目,例如开发超亲水超疏油油水分离器等创新技术。学院还与广西博世科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实习基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从就业前景看,毕业生可在新能源、化工、环保等领域从事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生产管理等工作。具体岗位包括:
- 新能源企业:参与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的研发与生产;
- 化工企业:负责能源材料合成、催化工艺优化;
- 科研机构:开展储能技术、清洁能源转化等课题研究。近三年学院本科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7%,部分学生进入中国科学院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继续深造。
专业的特色与竞争力体现在三方面:
- 学科支撑强劲:依托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2018年获批),形成本硕博贯通培养体系;
- 地域产业适配:紧扣广西生物质能源、清洁化工等产业需求,开设林产精细化工方向课程;
- 创新能力突出:学生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国家级金奖,凸显实践创新能力。此外,学院拥有广西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智慧实验室等教学手段,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