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学院的生物科学专业作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国家级特色专业,在西北地区高等教育领域具有显著影响力。该专业依托1978年创建的学科基础,形成了以生物学基础理论为核心、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教育体系,通过产学研融合模式培养了大批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其发展历程体现了从传统师范教育向现代应用型学科转型的鲜明特征,尤其在陇东生物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领域形成独特优势。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专业采用"基础+应用"双轨模式,设置涵盖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核心理论课程,同时开设食用菌栽培技术、植物组织培养等实践性课程。特别注重区域特色课程的开发,《陇东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等校本课程占总学分15%,强化学生对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的认知。实验教学环节依托国家级理科实践教育基地和甘肃省陇东生物资源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构建了从显微观察技术到分子标记的全流程实验体系。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专业拥有博士占比75%的高学历教师团队,其中10人担任省内外高校硕士生导师。教师团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近五年科研经费突破1177万元,在子午岭生态修复方向发表的20余篇SCI论文形成学术影响力。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实现科研反哺教学,学生主持国家级大创项目13项,在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中累计获奖56人次,形成"以赛促学"的创新培养机制。
专业构建了"校内+野外+企业"三维实践平台:校内动植物标本馆收藏2万余份标本参与国家数字化工程;正宁中湾林场等野外实习基地承担生态学研究;与深圳生物医药联盟等20余家企业建立实习就业一体化合作。这种实践体系使毕业生在生物制药、生态监测等领域就业率持续保持86%以上,考研录取率连续五年超过20%,3名学生进入国际知名院校深造。
面向未来,专业提出"入主流、强特色、树品牌"发展战略:通过建设生物医药硕士点提升学科层次;深化与兰州大学等高校的子午岭生态观测站合作;重点攻关石油污染生物治理等卡脖子技术。这些举措将推动专业在保持师范教育传统优势的同时,更好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成为区域生物产业创新的重要策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