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的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专业立足汽车产业变革前沿,依托“双高”校重点专业群建设优势,构建了“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育人体系。该专业通过整合一汽集团等头部企业的技术资源,形成了覆盖研发、制造、检测、运维的全链条培养模式,其智能网联汽车底盘线控系统装调与检修等课程已入选“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当前专业建设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和数字化教材开发,着力培养掌握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技术和动力电池系统设计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在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方面,该专业以科技报国情怀为核心,强调可智能链接的立体化知识网络构建。课程体系深度融合新能源汽车构造、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设计等理论课程,同时设置线控转向系统拆装等模块化实训任务。这种设计使学生既能掌握汽车总线技术等前沿理论,又能通过宁德时代企业真实工作场景的实训工单培养实践能力,最终形成设计开发-生产制造-性能测试的全流程职业能力。
课程体系与教学创新呈现三大特色:
- 知识图谱赋能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将传统教材升级为包含微课、动画的立体化资源
- “岗课赛证”融通的活页式教材体系,每个教学任务设置目标导入、决策实施、评价反馈八环节
- 引入智能网联汽车底盘线控系统等企业真实项目,实训内容覆盖组装调试、故障检修等关键技术节点。这种教学模式使新能源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等核心课程的教学有效性提升40%。
校企合作形成“双元驱动”实践体系,具体表现为:
- 与一汽研发中心共建智能网联中心,开发充电设施运维等企业定制课程
- 联合机械工业出版社开发职业教育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教材,其中《智能网联汽车专业“岗课赛证”融通活页式创新教材》实现教学过程与企业工作流程无缝对接
- 通过科力远汽车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等合作企业,建立覆盖东北地区的新能源汽车技术服务站网络。这种合作模式使毕业生在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研发等岗位的适配度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就业市场数据显示,该专业毕业生在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和充电设施建设领域就业率连续三年超过95%,吉利汽车研究院等合作企业提供的产品检验工程师岗位起薪达8000元/月。职业发展通道涵盖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评价、高精度地图数据处理等新兴领域,其中15%的毕业生三年内晋升为技术主管。这种竞争力源于专业建设中行业标准前置的教学策略,例如将ISO 26262汽车功能安全标准直接融入新能源汽车试验学课程模块。
在数字化教育转型方面,专业团队开发了可视化学习档案系统,通过记录学生参与线控驱动系统调试等项目的成长轨迹,形成动态能力评估模型。这种创新使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技术等难点课程的教学效率提升30%,同时为中国一汽等企业提供了精准的人才画像数据。值得关注的是,该专业正在探索元宇宙虚拟实训技术,计划在2025级新生中试点智能座舱系统虚拟装配教学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