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作为吉林省内排名首位的A级专业(2025年),依托教育学A+学科和综合性大学跨学科资源,构建了“播音技能+新闻传播+艺术素养”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该专业2001年设立,2011年正式建系,2024年软科专业排名全国第23位,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率超94%,深造率约34.6%,在广播电视主持和新媒体传播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以下从学科定位、课程架构、职业发展等维度展开解析。
一、学科定位与培养特色
专业立足“全媒体传播”战略,形成“语言能力-传播理论-艺术实践”递进路径:
- 学科根基:依托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联合中国语言文学、戏剧与影视学,构建覆盖本科-硕士的全链条培养体系,参与冬奥会国际舆情管理等国家级项目;
- 培养目标:聚焦广播电视播音、节目主持、影视配音三大方向,培养掌握普通话发音标准、即兴口语表达与节目策划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可获艺术学学士学位;
- 国际认证:课程体系对标德国ASIIN工程教育标准,与美国纽约电影学院、英国爱丁堡龙比亚大学建立联合培养通道,开设双语播音课程模块。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创新
实施“基础-专项-实战”三阶架构:
- 语言基础层:
- 普通话语音与发声强化声韵调精准控制,播音创作基础解析稿件播读情感层次;
- 社会热点阅读与分析建立新闻敏感度,课程配备价值3000万元的3D人体运动模型实验室;
- 专业融合层:
- 新闻播音研究时政报道语态,文艺演播探索文学作品朗诵技巧;
- 即兴口语表达开发突发场景应对策略,案例库包含央视《新闻联播》模拟实训;
- 实践应用层:
- 校企合作:与吉林广播电视台共建实训基地,参与《吉林新闻联播》节目制作;
- 赛事培育:学生团队获“齐越节”全国朗诵大赛二等奖、全球华语网络主播大赛冠军。
三、师资力量与科研突破
构建“学界+业界双导师制”:
- 教学团队:含国家教学名师1人、央视特聘指导专家2人,95%教师具有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资格;
- 科研方向:
- 智能语音合成:开发方言播音纠错系统,误判率低于3%;
- 新媒体传播:建立短视频平台传播效能评估模型,应用于吉林省文旅宣传项目;
- 播音教育:研制虚拟演播室教学系统,获全国教育技术创新大赛金奖;
- 学术产出:近三年发表CSSCI论文58篇,主编《全媒体播音主持案例集》教材。
四、就业前景与行业贡献
毕业生呈现“三向分流”特征:
- 媒体领域:40%入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凤凰卫视,主导新闻直播节目编排,硕士起薪1.5万元/月;
- 教育机构:25%任职省级示范高中,构建艺术特长生培养体系;
- 新兴行业:20%进入字节跳动、腾讯视频,负责网络综艺节目主持与策划;
- 战略价值:技术支撑长春国际电影节双语主持系统,研究成果应用于“一带一路”外宣节目制作。
五、发展挑战与适配建议
需正视传统媒体转型与技术融合压力:
- 能力短板:虚拟主播技术课程实操合格率78%,建议增加48学时AI语音合成实训;
- 区域局限:东北地区就业占比60%,需拓展粤港澳大湾区媒体机构合作;
- 能力跃升路径:
- 大二前通过普通话一级甲等认证;
- 参与“全媒体主播孵化计划”(覆盖50%本科生),累计500小时节目制作实践;
- 考取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证或国际汉语教师证书。
东北师范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以“传承经典,引领创新”为核心理念,其“语言功底+全媒体视野”培养模式在传统媒体转型与新媒体融合领域形成独特优势。尽管面临行业竞争加剧与技术迭代压力,但国家级实验教学平台与媒体深度融合战略持续提供发展动能。对于追求“语言艺术精进”与“传播技术创新”协同发展的学子,该专业是成就播音主持领域高端人才的优质平台。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