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应用科技学院的小学教育专业立足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求,以培养应用型教育人才为核心目标,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该专业依托教育学院的教学资源,构建了“健全人格+复合知识+实践能力”的三元育人体系,通过分类培养模式、多元化课程体系及深度产教融合,致力于培养兼具教育情怀与专业能力的优质小学教师。以下将从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能力、就业前景及资源支持五个角度展开分析。
在培养模式上,该专业采用“1234”应用型人才培养框架:以学生为中心,围绕职业道德与岗位能力双重标准,强化基本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的三维能力体系,坚持市场、岗位、职业、产出的四导向培养路径。尤其注重分类培养,针对统招本科生、专升本学生和综合实验班设置差异化的课程模块,例如实验班围绕国学、特色英语、艺术、三字一话(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普通话)四大方向开设特色课程,形成“3+1”技能考核模式,即三笔字、说课与课件制作必考,艺术特长教学技能选考。
课程体系设计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核心课程包括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中外教育史、小学教育心理学等理论课程,同时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等学科教学法内容。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课程模块涵盖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实践教学及创新创业教育四大领域,并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汉语基础、高等数学等跨学科课程。这种设计既夯实了学生的教育理论基础,又增强了学科教学能力。
实践教学环节是该专业的突出亮点。校内建有三笔字实训室、蒙台梭利实训室、奥尔夫音乐实训室等15个专业实训室,以及覆盖师德体验、教学能力、班级管理等全环节的校外实践体系,与南昌市湾里第五小学、靖安县清华小学等60余所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学生需完成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实习的递进式实践流程,确保从课堂到岗位的无缝衔接。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等赛事中获省级以上奖项超200项,印证了实践能力培养成效。
就业前景方面,该专业毕业生主要服务于城乡小学、教育机构及教育管理部门。数据显示,部分学生已成为教学骨干或管理者,另有约20%选择攻读教育学、初等教育学、比较教育学等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学校通过“校-校协同育人”机制,与南昌市多所优质小学共建就业通道,同时借助“互联网+教育”趋势拓展教育科技企业的就业机会。2021年江西理科录取最低分为443分(位次115105),2023年湖南历史类招生要求首选历史且不限再选科目,体现了适中的录取门槛与地域辐射力。
在资源支持层面,学院拥有专兼职教师97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29人,硕博士占比达81.4%。教学团队获评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教育学原理》《普通心理学》等课程入选省级优质课与一流课程。学校还通过“教师养德修为工程”“大规模课堂教学改革”等举措提升师资水平,并依托南昌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应用中心等科研平台推动教学创新。硬件设施方面,配备智慧微格教室、数字书画实训室等30余个实验实训室,以及标准化运动场馆,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全方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