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工业学院的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电子工程学院的新兴本科专业,依托学校百年工科积淀和电子信息领域的特色优势,构建了独特的培养体系。该专业2027年将迎来首届毕业生,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课程设置融合了光学技术、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三大领域,旨在培养适应现代光电产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其发展路径既延续了学校“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的校训精神,又体现出对接地方产业链的创新布局。
在学科建设方面,该专业以工程光学和光电子学为核心基础课程,同时设置光电检测技术、光学系统设计与仿真等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课程体系强调“工科基础+光电技术”的双轨并进模式,例如《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等电子类课程占比达40%,与《光电子学》《光电信息物理基础》等专业课程形成交叉支撑。这种设计既夯实了学生的电子技术功底,又强化了在光纤通信、光电传感等领域的专项技能。
实践教学体系突出产教融合特色,通过“2+0.5+1+0.5”教学模式实现阶梯式能力提升。前两年完成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学习后,学生需在第五学期进入企业进行认知实习,后续通过光电系统综合设计、光电器件封装实训等项目深化实践能力。学校与京东方、德州仪器等企业建立的长期合作,为专业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提供了产业资源支持,这与学校作为四川省产教融合示范项目承担单位的定位高度契合。
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该专业聚焦三大能力维度:
- 光电系统设计与开发能力,通过EDA技术、光学仿真软件等工具课程培养
- 光电器件制备与测试能力,依托半导体物理、集成电路制造原理等课程构建知识体系
- 跨学科创新能力,在智能光电检测、机器视觉等前沿领域开展项目制学习。这种能力结构直接呼应四川省“电子信息万亿级产业”发展规划中对光电技术人才的需求。
在师资与科研平台方面,电子工程学院现有教师90余人,其中具有省级人才称号的教师占比超过30%,并建有四川省智能机电传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专业教师团队近年来在光电材料、光学精密测量等领域取得突破,例如2022年校企合作研发产品获得德国iF设计奖,这些成果为教学提供了技术反哺。学院还通过“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将红色文化传承与工程伦理教育融入专业教学。
需要特别关注的是,该专业虽属新建,但已纳入学校“电子信息”重点学科群的整体布局。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的协同专业,两者共享集成电路测试技术、半导体器件物理等课程资源,形成“微电子-光电”技术链的有机衔接。这种学科生态既能发挥学校在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领域的传统优势,又为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新兴方向预留了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