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业大学经济学学科自2002年本科招生以来,依托学校工科背景和冶金行业特色,形成了独特的产研融合培养体系。该学科拥有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2023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位列全国前30%、安徽省第二,展现出鲜明的实践导向和跨学科优势。其发展历程融合了国企改革研究、区域经济分析和产业转型升级等现实需求,通过与政府、企业共建10多个国家级和省级实践教育基地,构建起覆盖本硕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网络。
在本科教育体系中,课程设置强调"厚基础+强应用"的模块化设计。核心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微观/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理论基石,同时开设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房地产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特色课程。为强化实践能力,学生需完成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区域经济规划实训等实践环节,并参与全国挑战杯竞赛(曾获特等奖)。这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在长三角地区就业率保持高位,多数进入金融机构、经济管理部门和大型制造企业担任经济分析师或战略规划师。
研究生培养凸显三大特色方向:一是聚焦钢铁产业经济研究,依托学校冶金工程全球前0.5%的ESI学科优势,开展产业链价值分析;二是深化长三角一体化研究,通过省级智库平台输出政策建议;三是探索数字经济与产业创新,运用Python大数据分析工具处理产业转移数据。硕士项目设置区域经济学、金融学、数量经济学等5个二级学科,要求学生在《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学科建设依托双轨制师资队伍,既有深耕国企改革的洪功翔教授(主持2项国家社科重点课题),也有精通金融工程的黄永兴教授(主编省级规划教材)。现有专任教师中70%具有博士学位,包括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1名和省级学术带头人3名。科研平台涵盖安徽省重点智库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社科基金20余项,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发表智库文章20余篇。
在产学研协同方面,该学科首创"三位一体"合作模式:
- 与马钢集团共建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开发钢铁行业景气指数
- 联合地方政府开展皖江城市带产业规划,成果获省委书记批示
- 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咨询服务,完成横向课题百余项这种深度合作使研究生论文选题80%来源于企业真实案例,如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模型研究已应用于本地商业银行信贷系统。
面对数字经济时代,学科正在推进"新文科+新工科"交叉改革,新增大数据经济学、碳中和经济分析等课程模块。依托微电子与数据科学学院的学科优势,建设经济仿真实验室,运用AR/VR技术模拟宏观经济运行。这种前瞻性布局使该学科在2024年教育部新文科建设项目评审中位列安徽省属高校首位,为培养适应智能经济时代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