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师范大学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立足广西、辐射全国,以“艺术与科技并重,传承民族文化”为培养理念,致力于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该专业依托美术与设计学院的雄厚师资和实验资源,通过产教融合模式,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技术结合,形成了鲜明的教学特色。近年来,毕业生作品展中涌现出大量以民族文化为灵感的设计案例,例如《蜀途·三星堆》系列将三星堆黄金面具的纹样转化为服装语言,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课程体系以设计学类核心能力构建为基础,包含三个维度:
- 理论基础:通过中外服装史和服饰色彩等课程夯实文化底蕴;
- 技术实践:强调服装CAD、立体裁剪和工业制版等数字化与工艺结合的训练;
- 创新拓展:在创意服装设计和时装摄影等课程中融入民族文化元素,例如学生作品《天青色等烟雨》从《千里江山图》提取青绿色调与山水纹样,实现传统美学的现代表达。
师资力量是专业发展的核心支撑。学院拥有专任教师56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8人,博士占比23%。以张玉华教授为例,其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壮锦纹样活化传承研究”,将壮族传统纹样融入现代服装设计教学,并指导学生作品《壮锦新绎》获省级设计大赛金奖。教师团队还通过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联合企业开发虚拟仿真设计系统,使学生在课堂上即可模拟服装产业链的全流程操作。
实践教学突出“真题真做”特色:
- 毕业设计需完成从市场调研到成衣制作的全流程,例如2024届作品《深海·拾荒》利用回收海洋垃圾面料制作环保时装;
- 课程习作展与中国东盟国际时装周等平台对接,学生作品《釉惑》曾登上国际秀场;
- 校内建有服装与服饰设计实训室等32间专业实验室,配备工业级制版设备和3D虚拟试衣系统。
在就业竞争力方面,专业通过“双导师制”(校内教授+企业设计师)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在服装设计、品牌策划和时尚教育等领域表现突出。近三年就业数据显示,约35%毕业生进入太平鸟、影儿时尚等企业担任设计师,20%自主创立工作室开发民族文创产品,另有15%考取伦敦时装学院等名校研究生。用人单位反馈显示,学生普遍具备“快速适应产业链需求”和“民族文化转化应用”两大核心优势,这与专业强调的“市场性”和“时尚前瞻性”培养目标高度契合。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