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哲学专业创立于2005年,作为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和校级特色专业,该专业通过二十年的积累形成了独特的办学模式。依托山东省当代中国哲学研究基地和论语学研究中心两大科研平台,专业建设既注重传统哲学理论传承,又积极对接人工智能伦理、应用伦理学等前沿领域,在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方面成效显著。
在培养目标上,该专业采取"双轨并行"策略:一方面着力培育能从事哲学理论研究的学术人才,通过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核心课程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注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实践型人才,设置社会学概论、政治经济学等交叉课程,使学生具备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宣传教育等工作的能力。这种"理论+应用"的培养定位,使毕业生既能考取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等双一流高校研究生,也能在公务员考试中展现竞争优势。
师资队伍配置体现"高学历+强实践"特征。19名专任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4人,4人拥有博士后经历。团队包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高端人才,形成以人工智能伦理、应用伦理学、经典诠释学为核心的三大研究方向。教师团队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近五年在《哲学研究》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科研成果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这种科研实力转化为教学优势,推动《美学原理》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多门课程建成省级精品课。
课程体系设计凸显"经典与前沿并重"的特点。必修课包含逻辑学、宗教学、科技哲学等传统学科,同时开设人工智能与认知科学、传媒伦理等特色选修模块。实践教学环节创新采用"三课堂联动"机制:第一课堂夯实理论基础,第二课堂通过哲学话剧表演、经典诵读培养人文情怀,第三课堂依托教师课题组开展科研训练。这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挑战杯"竞赛中屡获殊荣,英语竞赛获奖率达30%以上。
办学特色集中体现在精细化培养体系。实行30-40人小班教学,建立覆盖四年的"动态管理制度":大一开展学业导航会明确发展方向,大二通过读书指导会提升学术素养,大三组织职业规划交流对接就业市场,大四提供考研复试指导专项服务。这种全程化指导使考研成功率稳定在60%以上,2024届毕业生邢培霞更成功保研至山东大学。就业方向呈现多元化特征,除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师岗位外,毕业生在企业营销管理、网络营销咨询等新兴领域同样表现突出。
通过构建"专业+情怀+能力"三维育人模式,该专业实现了哲学素养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既有校友如南京大学韩玉胜副教授在学术领域深耕,也有毕业生在阿里巴巴等企业担任管理职务。这种培养成效得益于持续强化的课程信息化建设,《美学原理》等慕课资源通过智慧树平台辐射全国,形成教学资源共享的良性循环。随着2024年入选首批山东省示范性基层教学组织,该专业正在书写地方高校哲学教育的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