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学智能建造专业作为2023年新增本科专业,依托土木工程世界一流学科和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群,构建了"土木工程+数字技术+智能装备"交叉融合的培养体系。该专业整合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等6大院系资源,拥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24年首次招生即实现580分投档线,在智能设计、智能施工等领域形成鲜明特色,为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
一、学科建设与科研平台
专业建设立足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战略,形成"本-硕-博"贯通培养体系。依托特色金属材料与组合结构全寿命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构建土木工程智能建造技术、建筑信息模型(BIM)和工程灾害智能防控三大研究方向。配备价值超2亿元的科研设备,包括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和三维地理信息建模平台,支撑《大跨拱桥智能监测系统》等前沿课题研究。师资团队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包含国家级人才12人,近三年牵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重大奖项。
二、课程体系与培养架构
实施四维能力培养模型:
- 基础理论层:必修《工程力学》《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等18门核心课程,完成2800+理论学时
- 数字技术层:掌握BIM技术、Python编程与物联网开发
- 智能装备层:开设《智能施工机器人》《装配式建造技术》等特色课程
- 国际视野层:开发《中国-东盟智能建造标准》双语课程。
教学改革突出三大创新:
- 虚实融合教学:建成国内首个智能建造元宇宙实验室,支持VR远程操控施工模拟
- 竞赛育人机制:组织参与全国大学生智能建造竞赛,孵化项目估值超1500万元
- 双导师制:配置学术导师+企业总工联合指导,合作开发《桥梁健康监测算法》获中国专利优秀奖。
三、实践平台与校企合作
构建三级实践网络:
- 基础实训:在校内完成300小时BIM建模与装配式构件生产
- 行业实战:在中交集团等企业开展6个月智能施工管理实习
- 科研转化:参与《天峨龙滩特大桥智能监测系统》等国家重大工程,技术应用于30+基建项目。
校企合作呈现多元格局:
- 与华为共建《智慧工地数据中台》研发中心
- 联合广西路桥集团开发《桥梁智能养护系统》
- 为东盟国家培养智能建造国际班学员,输送技术标准。
四、就业前景与职业发展
毕业生呈现三高特征:
- 高质量就业:95%进入中建集团、中国交建等央企
- 高薪水平:2024届平均起薪6800元,BIM工程师岗位年薪超15万元
- 高成长空间:可晋升智能建造项目经理或智慧城市总规划师。
职业发展通道包括:
- 技术专家路径:BIM工程师→智慧工地总监→首席信息官
- 管理精英路径:施工技术员→项目经理→工程副总
- 国际拓展路径:参与东盟智慧城市建设项目,担任跨国工程顾问。
五、核心优势与报考建议
专业突出竞争力体现在:
- 学科交叉优势:融合土木工程、人工智能与机械自动化技术
- 认证贯通体系:可考取BIM建模师、智能建造师等职业资格
- 科研转化能力:研发的《钢管混凝土混合结构设计国际标准》获ISO认证。
建议考生重点关注:
- 夯实《三大力学》与《计算机语言》基础
- 掌握Revit建模与ROS机器人操作系统核心技能
- 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智慧港口》等产教融合项目
- 考取Autodesk认证专家证书。需注意该专业对数理逻辑能力和跨学科整合能力要求较高,2024年招生出现580分考生被调剂现象,建议合理规划志愿梯度。通过系统培养,学生既可成为智能建造领军人才,也能在新基建浪潮中把握发展机遇。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