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小学教育(师范类)专业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与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通过单位,依托百年师范教育积淀与综合性大学优势,构建了“教学研合一”的特色培养体系。该专业在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位列全国第18名,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教师资格证获取率100%,在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与基础教育研究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但需应对教育数字化转型与个性化教学需求升级的双重挑战。
一、学科定位与专业优势
专业以“深耕基础教育,培育卓越教师”为核心定位,形成三大竞争力支柱:
- 学科历史积淀:
- 前身为1952年扬州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科,2019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与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 建设教育技术学虚拟仿真实验室,近三年承担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区项目等课题23项,科研经费累计860万元;
- 实践教学体系:
- 与南京六合区教育局、苏州工业园区小学共建协同育人基地,年均开展教育见习600+课时;
- 开发AR课堂教学模拟系统,实现《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场景化实训;
- 师资配置特征:
- 教师团队含教授9人、副教授15人,其中基础教育特级教师3人,张华教授领衔OBE教育模式改革团队;
- 实施双导师制,本科生可参与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近五年产出CSSCI论文120篇。
二、课程体系与核心能力
实施“三维融合”培养链路:
- 学科基础层:
- 核心课程包括《教育概论》、《普通心理学》,运用SPSS软件完成教育统计数据分析;
- 《课程与教学论基础》通过案例库建设训练教学设计创新能力;
- 专业深化层:
- 开设《小学跨学科课程设计》,在扬州育才实验小学开展STEM教育实践;
- 开发数字画像系统,动态追踪学生教学技能成长轨迹;
- 创新拓展层:
- 毕业设计绑定“双减”政策落地研究,2024届作品《课后服务课程质量评价模型》获省级教学成果奖;
- 参与腾讯教育合作项目,年均产出智慧教育解决方案8项。
三、职业发展与就业特征
毕业生呈现“多元扎根”就业格局:
- 基础教育领域(65%):
- 通过教师编制考试入职南京外国语学校等名校,起薪12-18万元/年;
- 进入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主导区域教研改革;
- 教育服务领域(25%):
- 加盟好未来教育集团担任课程研发专员,设计AI双师课堂系统;
- 创立教育科技公司开发自适应学习平台,获Pre-A轮融资800万元;
- 学术深造领域(10%):
- 保研率15%输送至北京师范大学攻读比较教育学,或赴香港教育大学研究教育政策评估。
四、专业挑战与优化方向
应对教育新基建浪潮,推进三大改革:
- 课程智能化升级:
- 新增《教育大数据挖掘》替代20%传统理论课,训练Python教育数据可视化能力;
- 引入元宇宙教研空间模拟多模态课堂互动场景;
- 产教协同深化:
- 与科大讯飞共建智能教育联合实验室,开发语音评测辅助系统;
- 推行“教育服务工坊”学分置换,创业项目可折算8学分;
- 国际标准贯通:
- 开设全英文《全球基础教育比较》,对接IB教师认证体系;
- 拓展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交换项目,年均输送15名学生参与东南亚教育创新实验。
总结:基础教育的创新工坊
扬州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内核,既传承七十年师范教育基因,又深度融合智能技术与教育生态变革。其“从课堂到田野”的培养链路,既锤炼学生解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硬核能力,又培育设计未来教育图景的跨界思维。对于志在重塑基础教育生态或探索教育科技前沿的学子,这将是打开教育创新未来的密钥,但需直面技术伦理冲突与教师角色重构的双重考验,在传统师道与时代浪潮之间构筑价值锚点。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