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汉语言文学(卓越班)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人文教育与学术研究融合发展的标杆项目,自纳入卓越班培养体系以来,依托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与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学术平台,构建了“本研贯通-学科交叉-文化传承”三位一体培养模式。该专业是广东省文科教育高地,在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位列全国前10%,近三年毕业生推免率达30%,40%本科生进入北大、复旦等国内顶尖学府或牛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造。以下从学科定位、培养路径、发展成效等维度展开解析。
一、学科定位与战略价值
专业立足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与国际中文教育需求,形成“语言文学+历史哲学+数字人文”交叉架构:
- 战略布局:全国首批实施本研一体化贯通培养的文科卓越计划,承担《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文化服务标准》制定,主导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数字人文与经典阐释”;
- 学科融合:覆盖中国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汉语国际教育三大方向,创新开设《数字人文技术应用》、《海外汉学前沿》等跨学科课程,50%核心课程实现中英双语教学;
- 平台支撑:依托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与国学研究院,建立岭南文献数字化中心,完成《深圳地方志》数字化工程。
二、课程体系与能力塑造
实施“经典筑基-学术强化-实践创新”阶梯培养方案:
- 核心课程模块:
- 语言文学层:必修古代汉语、中国文学史、西方文论,独创《AI辅助古籍校勘》实训课程;
- 数字人文层:嵌入Python文本分析、GIS历史地理信息系统,配置数字人文实验室;
- 实践创新体系:
- 四年双轨制:在深圳图书馆古籍部、腾讯数字文化实验室完成18周专业实践,参与《岭南文化大典》编纂;
- 竞赛矩阵:学生团队开发的《甲骨文智能识别系统》获全国大学生数字人文大赛金奖;
- 国际拓展:与香港大学文学院共建大湾区文化研究中心,年选派20%本科生参与哈佛燕京学社暑期研修。
三、师资力量与培养成效
形成“长江学者领衔-非遗传承人-数字技术专家”三维师资矩阵:
- 教学团队:拥有教授7人、博士生导师5人,含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2人、省级非遗传承人1人,85%教师具有海外访学经历;
- 学术突破:
- 构建粤港澳方言文化数据库,收录15种方言语音样本8万+条,应用于深圳中小学文化课程;
- 主持《全粤诗》点校工程,出版《深圳古代文学编年》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
- 就业质量:近三年毕业生起薪中位数10万元/年,35%进入头部教育机构,包括深圳中学、南山外国语学校(2024年南山教师编录取深大毕业生67人),25%任职腾讯文化研究中心等数字文化企业。
四、发展挑战与优化方向
需突破技术赋能深度与国际学术话语权:
- 课程迭代:
- 增设AIGC文学创作模块,开发《元宇宙文化空间设计》虚拟仿真实训;
- 强化国际汉学比较研究课程群,对接前海国际文化贸易区;
- 就业拓展:当前基础教育岗位占比65%,需深化与长三角数字文化产业带合作,建立文化遗产数字化产教融合基地。
深圳大学汉语言文学(卓越班)以“立足经典,对话未来”为育人导向,其“本研贯通-数字赋能-文化传承”培养模式在新文科建设中具有示范意义。面对文化强国战略与数字人文革命,“双区驱动”政策红利与深圳文化创新生态为专业注入新动能。对于志在成为文化传承领军者或数字人文开拓者的学子,这里既是研习经典的书斋,更是拥抱智能时代的创新工场。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