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滨海学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该校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依托山东省民办本科高校的办学资源,形成了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该专业自设立以来,紧密围绕制造业自动化需求,以强弱电结合、软硬件协同为教学核心,致力于培养具备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的技术人才。通过校企联合、产教融合等模式,学生不仅能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能在真实工业场景中锤炼技能。
在专业定位与课程体系上,该专业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构建了覆盖电气工程全领域的课程群。核心课程包括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机与电力拖动、PLC原理及应用等,强化学生对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工业设备运维等领域的综合理解。课程设计注重学科交叉,例如将计算机技术融入电力电子教学,培养学生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新兴领域的适应能力。此外,专业还通过创新课程平台引入前沿技术案例,例如交流变频技术、工厂供电优化等,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同步更新。
实践教学体系是该专业的突出亮点。校内实验室总面积达2700平方米,设备总值超过2800万元,涵盖电力系统综合实验室、PLC实训室、机电一体化实验室等16个功能模块。学生可通过以下路径提升实操能力:
- 参与创新社团和科技竞赛,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
- 加入教师科研项目,接触企业横向课题;
- 进入高新技术企业实习,实现“实习-就业直通车”。例如,与海信集团、青岛巨川环保科技等企业的深度合作,让学生直接参与智慧水务平台、工业机器人控制等实际项目,显著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在就业前景与行业认可度方面,该专业毕业生主要服务于电力行业(如国家电网、发电厂)和非电力行业(如机械制造、化工、通信)。数据显示,学生就业率常年保持高位,部分优秀毕业生进入施耐德电气、华能国际等知名企业,或考入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高校攻读硕士。专业优势体现为:
- 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和民办高校优势特色专业双重认证;
- 青岛市现代学徒制试点经验,强化岗位技能对接;
- 依托新旧动能转换政策背景,契合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新兴领域人才需求。例如,2023年该专业参与的山东省工业互联网产教融合共同体项目,进一步拓宽了校企协同育人路径。
从师资与科研成果来看,专业拥有一支以教授、博士为骨干的教学团队,近五年承担企业横向课题100余项,获授权专利190项。教师团队开发的“西海岸新区智慧水务平台”曾获住建部“全国十佳”荣誉,相关案例直接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这种“科研反哺教学”的模式,使学生能够接触到行业真实问题,例如电力电子装置优化、自动化产线故障诊断等,从而培养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宽度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