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大学作为国内最早开展残障生高等教育的院校之一,其音乐表演(视障方向)专业开创了融合教育的先河。该专业自1987年创建以来,已形成从本科到硕士的完整培养体系,2020年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23年《表演实践及星期音乐会》课程获评国家一流课程,培养的300余名视障音乐人才活跃于艺术团体和教育领域。这种将残障学生完全融入音乐学院常规教学的模式,既保障了专业训练的深度,又通过日常互动提升了社会适应能力。
在招生选拔方面,该专业对器乐和声乐方向均有严格限定。器乐方向仅招收小提琴、中提琴等17种西洋与中国传统乐器,声乐方向限定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考生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 具备高级中等教育学历
- 持有有效残疾证明
- 通过包含听写(200字文本三遍朗读)和朗读(5分钟短文阅读)的能力测试
- 提交县级及以上医院的体检报告(含肝功、胸透等必检项目)
课程体系采用双轨制培养架构,既包含乐理、视唱练耳、和声与曲式分析等理论课程,又设置声乐演唱、器乐演奏、舞台表演等实践模块。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重唱、重奏艺术实践排练课程,通过健全学生与视障学生的协作演出,强化舞台表现力。这种理论与实践3:2的课时配比,确保学生既能掌握系统的音乐知识体系,又能通过每周的星期音乐会积累演出经验。
录取规则体现精准适配原则。综合分=文化课总分/4.5+专业课总分/1.2的计算公式,相较于普通艺术类专业更强调专业能力权重。当出现同分情况时,依次比较语文、英语、数学等基础学科成绩。2025年招生特别新增汉语言文学专业融合教育方向,为视障考生提供更丰富的选择。
考试流程包含三个关键环节:
- 网上报名阶段需上传残疾证扫描件、毕业证明、体检表等电子材料
- 专业考试采用五校联考模式,与北京联合大学等院校共享考评资源
- 拟录取考生须在规定时间内发送报到确认单,逾期视为放弃资格
就业渠道呈现多元化特征。约60%毕业生进入各级残疾人艺术团担任专业演员,30%选择在特殊教育学校从事音乐教学,其余10%分布在残联系统或文化推广机构。这种分布既得益于专业设置的应用型导向,也受益于长春大学与吉林省残疾人联合会的长期合作。近年来,部分优秀毕业生通过艺术硕士深造,已进入高校任教或创立音乐工作室。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