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财经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立足国家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依托学校经管学科优势,形成“技术+设计+管理”多维融合的培养体系。该专业前身为2006年设立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2015年转型为工科专业,现已成为全国排名前29%的“新工科”特色专业。通过整合城乡规划、公共管理、地理信息等多学科资源,构建起本硕博衔接的完整培养链条,致力于培养兼具规划设计能力与城乡治理视野的高端复合型人才。
一、培养模式:跨学科融合与个性化培养
专业采用“厚基础+跨学科+重应用”的培养路径,核心特色体现在:
- 学科交叉:依托省级一流学科公共管理学,融合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学科,开设《经济地理学(双语)》《环境影响评价(英)》等特色课程
- 项目导师制:师生比达1:5,实行小班化教学,每位学生配备专属导师进行科研项目指导
- 国际化培养:与剑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建立联合培养机制,40%教师具有海外背景
二、课程体系:理论实践双轮驱动
专业课程设置突出工学底色与经管特色,形成四大模块:
- 规划理论:包含《城乡规划原理》《城市建设史与规划史》等基础课程
- 技术实训:通过《计算机辅助制图》《BIM技术应用》等课程强化数字技能
- 设计实践:设置《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等系列设计课,要求完成6个以上真实项目案例
- 管理拓展:开设《城市公共管理》《房地产策划》等特色课程,培养管理思维
特别设置双语课程群,采用英文原版教材的比例达30%,强化学生国际竞争力。
三、实践教学:产学研深度融合
专业构建起“三级实践平台”:
- 科研平台: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现代城乡规划研究中心承担国家级课题10余项
- 竞赛平台:连续承办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近三年学生获省级以上奖项30项
- 实训基地:建有城乡规划实验室、工程管理实验室及12个校外实践基地,与浙江省测绘院等机构深度合作
实践教学占比达总学分的35%,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完成3次田野调查、2个完整规划方案和1项专利或论文产出。
四、升学就业:多维发展通道
毕业生呈现“三高”特征:
- 高升学率:近三年平均考研出国率28.6%,2023年达42.5%,其中50%进入985院校
- 高就业质量:85%毕业生进入省市规划院、自然资源局等机构,起薪高于省内同专业平均水平20%
- 高适应性:可从事规划设计(占比45%)、行政管理(30%)、地理信息分析(15%)等多领域工作
专业通过政产学研合作网络,与浙江省住建厅、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等30余家单位建立人才输送通道,近年毕业生参与杭州亚运场馆规划、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等重大项目。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