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航海学院的软件工程专业立足国家战略与粤港澳大湾区数字化需求,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目标,形成了鲜明的航海特色与产教融合优势。该专业不仅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扎实性,更注重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培养,通过校企协同、以赛促学等模式,构建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育人体系。以下从培养方向、课程特色、实践体系、就业支撑等维度展开分析。
在培养目标层面,该专业聚焦数字化建设与海洋科技交叉领域,要求学生掌握数理基础、软件开发工具及软件工程管理方法,同时强化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其特色在于将传统软件工程与海洋大数据、智能机器人等前沿方向结合,依托广东省教育厅“海洋大数据与自主学习机器人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培养具备行业适配性的复合型人才。
课程体系采用“基础+方向+实践”的三层架构:
- 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等,夯实计算机科学核心素养;
- 方向选修模块:设置嵌入式开发、信息系统集成、数字媒体技术等细分领域,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
- 实战训练环节:通过企业级项目开发、竞赛实训、工程认证等,提升系统设计能力与团队协作水平。
实践教学创新体现在分层次递进式培养:
- 基础实验层:依托模电/数电实验室、通信原理实验室完成基础技能训练;
- 综合应用层:在物联网实验室、大数据实验室开展跨学科项目开发;
- 产业对接层:通过“智慧网联产业学院”等平台,与百度阿波罗、粤嵌科技等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参与真实产业项目。
就业方向呈现多元化特征,毕业生可进入大中型软件公司从事系统研发,或在航运、港口、海洋工程等领域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近五年学生在省级以上专业竞赛获奖率超60%,部分优秀人才进入华为、腾讯等头部企业。此外,专业与澳大利亚、芬兰高校开展“3+2本硕连读”合作,为深造提供国际化通道。
师资队伍由博导领衔的教授团队与产业专家共同组成,例如专业负责人刘海英教授具有国防信息系统研发经验,黄飞江教授主持过国家级科研项目,企业导师赖展军拥有15年通信行业实战经历。这种“学术+产业”双导师制,确保了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与实践性。
学科平台建设方面,专业隶属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拥有省级“电子信息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冲补强重点学科”支持,年均投入科研经费超500万元,在智能航运系统、海洋数据挖掘等领域形成技术突破。值得注意的是,学校正积极推进广州交通大学筹建工作,未来将在学科资源整合、硕士点建设等方面为该专业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