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大学化学专业自1941年创办以来,始终以培养具有扎实学科基础和创新能力的化学人才为目标。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和省级重点学科,该专业依托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雄厚师资与科研平台,形成了"教学-实践-科研"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从课程设置到就业发展,其特色体现在以下五大核心维度:
一、学科建设与教学资源
该专业拥有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等多个本科方向。学院配备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平台和省级功能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实验场地达12600平方米,教学设备总值超1100万元。通过引入现代仪器分析设备(如红外光谱仪、气相色谱仪),学生可开展环境监测、药物分析等前沿课题研究。
二、师资团队与科研成果
80%的专任教师具有高级职称,其中包含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级教学名师等。科研团队近五年承担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SCI/EI论文90余篇,获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例如在环境化学领域,团队开发出大气细粒子监测技术,直接服务于贵州省生态保护政策制定。
三、课程体系与实践环节
课程设置采用"基础+方向+拓展"模块:
- 核心理论课程: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等构建学科基础
- 专业方向课程:分设教师教育类与应用分析化学类,前者强化微格教学训练,后者开设工业分析、绿色化学等应用型课程
- 实践创新环节:包含18周生产实习、综合化学实验及挑战杯等赛事,实践学分占比达32.9%
四、就业方向与深造路径
毕业生主要流向三大领域:
- 教育行业:60%进入中学或高校从事化学教学(如贵阳一中、遵义四中)
- 科研技术岗:25%任职于环境监测站、药企研发部门
- 管理岗:15%在化工企业担任技术管理职务近三年考研录取率稳定在35%以上,多名学生进入中科院、厦门大学等攻读硕士。
五、学生培养成果
通过"以赛促学"模式,学生在全国化学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连续5年获一等奖,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出3项发明专利。2024届毕业生就业率突破92%,用人单位对专业素养满意度达95%。学院与厦门大学建立的对口支援机制,更提供跨校选修课程和国际学术交流机会。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