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科技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核心,通过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和产学研合作的多维联动,构建了独具特色的育人模式。该专业依托学院与地方政府、社会组织的深度合作,不仅注重理论教学的系统性,更强调社会服务策划、执行、督导、评估和研究能力的实践转化,形成了"以青春缔造青春,以生命影响生命"的办学理念。
在课程设置上,专业围绕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导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等核心课程展开,构建了涵盖社会行政学、个案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等领域的知识网络。特别强化了社会工作政策与法规的教学,通过案例研讨和现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将民政部项目、国家哲社课题等实践内容融入课堂。例如,民族社会工作方向结合《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支持计划》,直接对接民族地区社会治理需求。
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体现在三方面:
- 校企联合培养:与深圳、广州等地的10余家社会工作机构建立"实习基地",累计建设校内外基地20余个;
- 政校协同育人:2014年与柳州市共青团共建广西首个青少年事务社工人才培养基地,2024年又与13家社会组织签约共建实践基地;
- 赛事驱动发展:以"挑战杯"等学术科技竞赛为平台,学生曾获国家级创业训练计划立项、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等荣誉,其中2014年团队作品《乡土前生与城市余生》获第十四届挑战杯三等奖。
专业建设注重师资队伍的复合型发展,截至2024年已形成包含教授9人、博士16人的教学团队,其中社会工作教研室专职教师7人,半数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团队主持国家级项目8项,承担社会服务项目56项,科研经费累计超600万元。这种"双师型"结构既保障了理论深度,又能通过青学社工党支部等党建品牌项目,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实践。
从就业去向看,毕业生在深圳等地社工机构就业率达行业领先水平,多人获评"深圳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这得益于专业建立的"学校督导+机构督导"双导师制,学生在800小时专业实习中完成从个案介入到项目管理的全流程训练。数据显示,近五年学生获省部级以上奖项30余项,体现出语言沟通、社会交往、数据分析等核心竞争力的显著提升。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